今天给各位分享结婚拜堂摆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结婚迎亲摆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羌族婚嫁中为什么要摆礼?摆礼的意义是什么?
摆礼 就是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男方迎亲的知客唱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件全;
虽如意也不失面;
亲戚朋友来观点。
接着新娘的父母说:
山高水断亲相连;
花红绿叶婿操钱;
礼物整洁福不浅;
不周不到请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娘迎走了。
羌族婚嫁风俗:
据宁强县政府网载,解放前,婚姻遵古训陈规,极重父母之命。一面未见,一言未交而成婚的喻为“隔口袋买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讨口子(乞丐)背背篼”,一般妇女无择偶的自由。
妇女离婚,寡妇再嫁,视为大逆不道,备受歧视刁难。男子再婚纳妾,则认为是理所当然。虽提倡一夫一妻,但财主豪绅三妻四妾为所欲为。
抱子,婿、上门、填房、留女嫁男等婚姻,多受歧视。童养媳多见于贫寒之家。招夫养夫,系丈夫丧失劳力,生计无着,不得已而为之,联姻条件,明清时期,论门第不论财礼。民国时期门第财礼兼论。联姻步骤,一般有提亲、合婚、见人、落话、过礼、接人。
红爷(媒人)受托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若欢喜开亲,即互换生辰庚贴,算命合婚。若互不相克,就可约期见人,双方同意,即接受信物,约期订婚,俗称“落话”、“插毛香”或“作定准揖”。继后,择期过礼,女方开礼单,男方到期如数送至女家,女家宴请户族至亲品评,称“过礼”。最后,订期接人,即结婚,女方叫打发女,男方叫接媳妇。姑娘出嫁须哭陪嫁(嫁歌),否则,遭非议。别的姑娘亦可代哭。男方送钱给女方,女方红纸包封若干份,赠贺喜姑娘,叫“姊妹封”。巴山一带时兴将36斤面做12个大镆送女方。女方将镆切成小块,分赠亲友。婆家礼物中的两瓶酒,娘家回赠男方一瓶泔水,据称,这样女方到婆家养猪易成。
出亲时,新娘顶红绸盖头,由兄弟背上轿,年幼弟妹1人押轿。此时嫁歌尽道惜别之情。鞭炮之声中花轿起程,押礼先生、接亲娘子、行嫁(抬陪奁)、吹鼓手先行,花轿相继,送亲一行随后。途中若遇到别的结婚花轿,新娘交换手帕。花轿到男家门口,迎亲娘子扶新娘出轿入室拜堂。礼毕,新娘新郎争先而入洞房,谓之“抢房”。洞房中,新郎用擀面杖或秤杆将新娘头上盖头挑去。新娘坐椅上,迎亲娘子给新娘上头(将辫子挽成发鬓),给新娘送洗脸水、铺床,新娘以礼封相赠。入夜,亲友闹房。广坪地区,新娘一到婆家,便蒙头大睡。翌日方起拜客。婚后3天,新婚夫妇携礼品回娘家叫“回门”。婚后10天,娘家接新娘回去住10天,叫“住十”。
解放后,实施新婚姻法,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政府发给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婚姻。禁止包办买卖、重婚纳妾和童养媳。离婚、再婚、男到女家受法律保护。
算命合婚、哭陪嫁、坐花轿、拜堂、上头等旧习成故事。婚事新办,蔚然成风。过礼财物,不多苛求。婚礼、宴席,随乡就俗,唯阳平关、巴山“十大碗”较特殊。新娘不守洞房,而是席上酬客敬酒。集体结婚、旅游结婚流行一时。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宽裕,婚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视俭朴为小气、寒酸,城镇尤其显著。在农村过去只给吹鼓手、押轿人和交钥匙者礼封。而今,新娘的离娘钱、过河钱、进门钱等名目多至10余种,新婚旧俗,视为当然。
羌族婚礼: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淳朴的少数民族,她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传统民风民俗、衣食住行、生丧嫁娶,无不凸显出独有的民族特色和风情,尤其是结婚礼仪。
羌民族自古以来传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孩提时代就由父母定下娃娃亲。16岁时吃“小酒”(称许可酒),表示同意这门婚事;18岁吃“大酒”,男方要到女方家送财礼、衣服、首饰,如果女方收下了礼物,表示女方已应允,可以商量办婚事了。这时,男方委托的“红叶”(即媒人)于中秋节后到女方家提亲,初步商定结婚的日子,并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寺庙上,请“喇嘛”或“端公”算命,看双方的“八字”时辰,是否合得来。由“喇嘛”或“端公”打卦来决定结婚的良辰吉日。
结婚日子一旦商定,待嫁的羌女就自己动手做起手工鞋(不得让人帮做),一般都要做一柜子,花色各异的各式布鞋,以便拿到男方家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其它诸如衣服嫁妆之类可请裁缝制做,也可以自己做,陪嫁的东西也开始紧张筹备。男方家则准备新房、迎亲的物品、办喜事需要的诸多钱、物。临近办喜事前三天,“红叶”再次来到女方家商量办喜事的一些细节。
羌族人办婚事场面盛大、时间长、热闹而隆重。从办喜事之日起到拜完长辈、亲戚,前后需要两个多月时间;婚礼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十月份以后进行。除长辈、亲戚外,全村寨的人都要去参加,无论是过去有多大仇怨,这时都要顾及全村寨的脸面,抛弃前嫌上门恭贺,以显示羌族人的宽容和团结。
结婚当天下午,新郎官就要到新娘家迎亲。迎亲的姑娘背个背篼,上插两根蜡烛,内装有两瓶酒、一把木梳、一张红盖头、一副耳环、坠子、三尺红头绳及两个直径50厘米的月亮和太阳馍馍。新娘方送亲也要举行隆重的一系列仪式,除请客吃饭外,送亲的头晚要举办“花夜”(即“对歌”)。姑姑、姐姐和全村一起长大的姑娘们参加“对歌”:姑姑、姐妹或朋友们“责怪”新郎把新娘“哄”走了;“骂红叶”千方百计把新娘“骗”走了,或希望新娘到男方后要尊敬丈夫,孝敬公婆等;紧接着参加婚礼的人一齐跳锅庄舞,喝咂酒,吃烤羊肉。而新娘午夜时分就开始梳头挽髻,插根簪子,用棉线拔掉额头上的苦毛,表示从此结束了姑娘身份进入妇女行列。在一片唢呐声中,哥哥背着新娘绕全村走一圈,以示告别生她养她这片土地和众乡亲;沿途的亲朋好友们端着米酒在屋门迎候,送上一杯米酒以示关爱;随后,新娘在亲人的簇拥下,坐进花轿起程。
到男方家后,新娘有意不下轿或下马,也不进门,待新郎给了过门钱后才下轿或下马。然后,新娘跨过一个竹篮、一碗米,新郎则从屋顶上抓一把米往新娘头上撒去;新娘进屋后,送亲的人不能进去。在堂屋,神龛上点着香蜡,新郎父母端坐在上方位,司仪连呼新郎新娘“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拜毕,新郎挽扶新娘入洞房,外面开始开宴就餐。新郎新娘烧香蜡纸钱在祖宗面前祭拜,表示二人已正式结婚为夫妻,请列祖列宗放心,并发“千子”给长辈们,远方客人就坐。
次日,男方的长辈们、兄长依次请客三天以示庆贺。三日后回门(即回娘家)。至此,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方告结束……
结婚当天男方拜天地方桌上摆什么供品怎么摆?
拜天地结婚拜堂摆盘的话也不需要你们怎么拍你们当地人肯定有这样结婚拜堂摆盘的习俗然后问一些老人他们会白结婚拜堂摆盘的像结婚拜堂摆盘我们这边就没有
古代结婚的礼节是什么?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结婚拜堂摆盘: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结婚拜堂摆盘,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传统婚礼流程
由于当下西式婚礼的盛行,很多新人越来越对传统中式婚礼不太了解。想要举办传统中式婚礼的新人们一定要清楚传统婚礼流程和礼仪程序。
结婚礼仪一:婚前礼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结婚礼仪二: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结婚礼仪三: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结婚礼仪四: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结婚礼仪五: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结婚礼仪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结婚礼仪六: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结婚礼仪七: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结婚礼仪八: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结婚礼仪九: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结婚礼仪十: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重庆结婚风俗流程是什么?
一、合八字
媒人提亲获女家同意后,双方互换庚帖,根据双方出生年、月、日、时和属相推算,查其是否相生相克,谓之合八字。
二、彩礼与嫁妆
最典型的就是“三大件”: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冰箱、彩电、洗衣机;90年代是空调、音响、录像机;21世纪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
除此之外,女孩子的嫁妆还要准备新棉被,各种颜色的缎子被面以及其他织物。亲戚们赠送的礼物往往作为女方第二天出嫁的陪嫁,一般为布匹、箱子、毛巾、水壶以及礼金等。
男方的彩礼则要准备两只鸡、几十斤肉、几十斤米、几斤花生、酒以及礼金200~600元不等(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
三、坐歌堂
坐歌堂就在院坝中摆上几张桌子,放上几盘瓜果。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邻亲友、细娃儿、小妹崽,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唱着歌,恭贺新娘出嫁,唱歌还有红包拿。
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
四、哭嫁
哭嫁是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
五、送亲与迎亲
送亲:出嫁的女子由两个好朋友陪同前往男方家中,这两个朋友称为“送亲客”,同时女子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将一同前往男方家中参加婚礼,但女子父母并不会参加婚礼。
在婚礼完成后,“送亲客”和陪同的新娘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会得到毛巾作为礼物。
迎亲:在新娘距离男方家中还有一段距离时,厨子会抓一只红公鸡现场放血并围绕新娘转一圈,同时也会在附近燃放爆竹来烘托喜庆的气氛。
随后由媒人主持新人拜堂、入洞房,新娘将在嫂嫂或者“送亲客”的陪伴下在新房待一段时间到给客人敬酒的时候,而新郎将从新房出来陪客人们聊天或者准备婚宴的相关事宜。
六、闹洞房
闹洞房不但喜家高兴,闹洞房的亲朋好友,也乐得借机喧腾一番,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坐困愁城”哭笑不得。
古代中国人通常是盲婚哑嫁,不仅缺少婚前交往,甚至素未谋面。闹洞房有着一个迫使新郎新娘相互配合的过程和必须亲近依赖对方才能过关的感觉,实际上帮助了他们自己更快进入夫妻的角色。
现今一些闹洞房低俗化的不文明现象,一方面是人们忘记了闹洞房的是否有被需要的现实意义,为谁而闹;另一方面现代人见多识广,反而因为闹洞房者触及不到临界点,才想出许多恶俗做法。
七、散客酒与回门酒
婚期第二天,又叫散客酒,亲朋好友吃完早饭就各自回家,新郎、新娘就送些礼物给“红娘”,叫谢媒人。
然后男方婆婆就翻新娘嫁妆箱子的四个角,若女方母亲将箱子四个角放了钱,男方婆婆也要成倍再添上些钱,女方母亲还要在箱子的面上放些翻箱的礼钱。
之后,新娘新郎就回娘家。这时,女方家又做回门酒,招待新朋好友共贺喜事,这就办完一件婚事。
八、坝坝席与九大碗
九大碗,也称作坝坝席、九斗碗,是川渝地区农村特有的传统民俗盛宴,每逢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等都要摆席,少则几桌,多则几十桌,招待乡邻亲友,场面盛大,婚礼更是必不可少这一项。
九大碗的特色注重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分别为: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关于结婚拜堂摆盘和结婚迎亲摆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