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莆田结婚煮鱼,以及福建莆田婚礼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福建莆田结婚风俗 现代婚俗均有古六礼的痕迹
旧时,莆田人的婚姻大多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权力。选择婚配时,同宗或亲戚中不同辈的不能通婚,还要考虑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即要门当户对。现在 福建莆田结婚风俗 、婚娶均有古代“六礼”的痕迹。
1、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2、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
3、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4、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5、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6、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7、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这个礼俗在仙游称作“起轿脚”。
8、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其次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9、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关于娶莆田女孩后的风俗/风气
【莆田涵江】------节令习俗------
【春节】初一至初五是春节,俗叫“五日岁”。家家挂红灯,外贴剪纸红花,中点红烛,红红火火,寓迎春纳福之意。孩子们穿新衣,骑马、坐人力车“逛前后街”。
初一早,一家人凌晨起床,穿上节日新装,有“好穿初一早”的俗语。以线面祭祖。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碗面上有炒花生仁、紫菜、肉片、香菇、冬笋、京尖(黄花菜)等佐料。在外未能回家过春节的已婚直系亲属,每人也有一碗,俗叫“出头面”,寓意福寿绵长,全家团圆。不能多用面汤,因俗有“面汤多了出门必遇雨”之说。交友互相拜年,宾主互祝新年如意。主人以线面、红柑、瓜子、糖果招待客人。亲戚长辈给下辈孩子“压岁钱”。临行时,主人赠红柑一双,表示吉利。市上停止交易,白天游春人流如潮,晚上红灯辉映,放鞭炮、观焰火,一派新正景象。初一早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权宜从大门向内扫,垃圾等初三开店门时倒掉。红柑烂了,只说红柑发财了。
初二日,习俗认为是忌日。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倭寇陷莆,杀人放火,涵江群众死难者甚多。至次年正月初二倭寇退后,避难乡下的人才回来吊唁问伤,故以初二为不吉利之日,忌相往来。后来形成新春串门习俗:初一到其家,初二方可再去。
初三日,有的商店开始营业,俗叫“初三开店门”。初一没有向亲友拜年的,于这天补拜晚年。新嫁女同夫婿回娘家拜年。
初四日,“做大岁”。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窜犯莆涵,除夕时群众不能在家“做岁”。倭寇逃跑后,人们才回家,于初四晚补行“做岁”,俗叫“做大岁”。当晚和除夕一样“围炉”,但没有“压岁钱”和“守岁”。
初五早晨也算“初一早”,早餐也吃线面。
新中国成立后,“五日岁”传统习俗相沿,还开展有益文娱活动,使节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涵江区内元宵活动时间自正月初七至二十日,乡村有至二月初的。闹元宵在社宫举行,点灯结彩,摆“宴桌”敬神祈福。传统节目有涂假山、摆斋菜、踩高跷、弄龙、舞狮、游灯、“妆阁”、十音、八乐、车鼓、演戏等。当“福首”(俗叫“做头”)的人家,也要张灯结彩,摆香桌。有的演戏。各境元宵时,都有年年如是的节目,饶有乡土风味。
塘北村“环灯”时,灯如龙,人如海,古朴风雅。
霞徐街的“福首”,展览古代名人字画及古玩(俗叫“古董”),古色古香。此项展览于50年代初逐渐简化。
顶铺、下洋、孝义、忠孝、仓然五境同日元宵,车鼓声震涵江大地,称“五境齐动”。
延宁宫叠“果(蔗)盒”。把甘蔗切成约1公分厚“甘蔗圈”(俗叫“蔗头枯”),以此叠成高约5米的塔形“果盒”。巧夺天工。至今仍闻名海内外。
三角埕摆“斋菜”。“斋菜”以面盆装饰为群众所喜闻乐道的民间传统故事和神话故事,栩栩如生。
元宵之夜,家家灯烛明亮。“行道”(行傩的转音)时,仪仗队浩浩荡荡,放“四门铳”,鸣锣开道,大灯、彩旗、车鼓、乐队列队而行,法师、神像、凉伞在后,沿途鞭炮声不绝,绕村一周。当“福首”捧着“福炉”随仪仗而过时,家家焚香礼拜,烧“火烟柴”,化贡银,放鞭炮,祈求天官赐福,一家平安,俗叫“接行道”。晚上,“放花”、“冲花”,蹈火,演戏,闹至深夜。
“放花”,就是焰火表演。用铁粉拌黑火药捣入七寸长的小竹筒中,叫“竹筒花”,一筒一筒地放,俗叫“放花”。“放花”时,“僮身”赤裸上身往焰火中冲,俗叫“冲花”。
最为奇特的是“扎花”(“泼铁花”)。40年代以前,延宁、港头和新港等村,常在旷野大榕树下,炉火熔铁,将红彤彤铁水泼到树梢上,溅落下来就在树叶丛间散成钢花,金碧辉煌,蔚成“火树银花”奇观。
“蹈火”。在长埕上,间隔堆柴一堆堆,烧柴成炭时,“僮身”在铃鼓咒中赤脚蹈着炽红的炭而过,俗叫“蹈火”。
乡村元宵,淳朴、大方、热闹。正月二十六日,洋尾村元宵,最盛时有13个邻村,近200匹“马队”参加。由少男少女扮饰传统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骑马游乡,别具一格,俗叫“走廿六”。
【清明节】清明节时,民间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不少人家带了用大米粉或面粉蒸成的“清明龟”和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悼念。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冀望子孙发达。清明节多逢下雨,人家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新中国成立后,扫墓习俗仍存。共青团、少先队均在此节日期间,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激励后进。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午节,俗叫“五日节”,有“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一日”的习俗。糕是用米浆蒸成的点心,俗叫“碗糕”。粽,有甜的,也有咸的。螺是小海产,俗叫“麦螺”,尾尖,剪尾煮熟吮食 。初四日悬蒲挂艾以祛疫。“初五‘爬’一日”,即龙舟竞渡,俗叫“爬龙船”。初五中午,家家用“五味草”(五种益身的青草药)烧汤沐浴,换新衣。孩子耳朵、肚脐里涂抹雄黄粉,胸前挂前装有“午时蛋”(和“五味草”同煮的蛋)五色线网袋和布扎小虎。大人饮些雄黄酒,屋角喷雄黄水,大扫除,烧苍术、桔皮焖烟,驱除蚊虫。午后到保尾四沟嘴看“爬龙船”,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仍存。
【过大暑】大暑节吃荔枝、米糟和羊肉。米糟是用米饭发酵透熟的,加红糖煮食。俗叫“过大暑”。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妇女向织女星乞巧,叫乞巧节。少女少妇于“七夕”用黄豆和红糖炒成“炒豆”和果酒,摆在庭中,向织女星礼拜“乞巧”以五色线穿针七七四十九次,谁先穿过的是得巧。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叫“七月半”。民间以金果 、猪头等礼品祭祀祖先。这时,焚化楮帛、纸钱甚多,热气熏人,俗叫“公妈热”。出嫁女子,如遇父母新亡,应于十三日送祭礼到娘家,俗叫“送纸”。第一次“送纸”叫“送头年纸”,有“十三十四,担来担去”的俗谚。中元节又是“普度鬼魂”之节。新中国成立后,“普度”旧俗已废。“七月半“祭祖习俗仍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已嫁女儿以猪肉、白果、米粉、板栗等送给娘家,俗叫“送秋”。在外亲人多回家和家人团聚,同吃炒米粉、香芋、白果、栗子,俗叫“做秋”。中秋夜游白塘玩月,是涵江人得天独厚的赏心乐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俗叫“九重阳”。农家用晚米磨浆拌入红糖,加适量明矾、食用红蒸成九层重叠、可以逐层揭开的米果 ,俗叫“九重果 ”。并以此果 过节、祭墓。
【冬至】俗叫“冬节”。冬至前一日晚上俗叫“冬至暝”,厅堂桌上点红烛,以红柑作“果盒”,上插“三春”(福禄寿纸花)一支,用红纸封新箸一副,生姜、板糖各一块,放鞭炮后,全家人围在“大笠弧”四周,用糯米粉和水调和推压成条块,把它搓成桂元核那样大的“丸仔”,俗中“搓丸”,也叫“关门搓丸”。“丸子”为白色,当年有新婚夫妇,则是红色。有的捏元宝、聚宝盆和小狗形状,俗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有的捏饲喜鹊的“丸仔”,俗叫“客鸟丸”。“冬至暝”最长,有“爱吃丸仔汤,盼啊天未光”的俗谚。冬至早以“红糖丸仔汤”祭祖后,一家人分吃。把“丸子”粘贴在门框上,以供“门神户尉”,祈保平安。又把“客鸟丸”放于屋瓦上,喜鹊争食之声哔然,俗叫“报喜”。冬至节也有扫墓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搓丸之俗仍存。
【除夕】农历十二月开始准备辞旧迎新,外出亲人,多回家“过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头牙”一样隆重。旧时,商家老板结清店员工资,以示雇约终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选个晴日(须双日)大扫除,清理屋内外卫生,打扫后还要巡视其有无干净,俗叫“扫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备办礼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礼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须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让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时会代人家隐恶扬善。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头”,忌吵架,忌出门,不得讨债。乐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庙为穷人施舍钱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贴春联。春联多由塾师代笔,写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贴的“白头春联”,相传是清兵入莆时,滥杀百姓,受难家属贴白联志哀 。“过年”时,清政府强迫百姓贴红联歌颂“新朝新政”,有人贴红联时,让原来白联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从此,贴“白头春联”就形成习俗。“做岁”吃红团 ,“番薯起”。红团 以糯米或绿豆或地瓜干为馅,以拌食用红的米米祭皮包馅,印成模拟的“红团 ”,上面点红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时左右,家家红烛高烧,香烟袅袅,以丰盛牲礼祭神祀祖,俗叫“辞年”。晚上灯火辉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亲人,也留个座位,表示全家团圆,俗叫“围炉”。盘菜十二碗,全鸡、全鱼;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小菜中的咸虫戈,要十个脚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虫代,传说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遗俗。汉人怕孩子在节日说晦气话,“围炉”时,先把豆腐或虫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过窍”。如有失言,也认为“化外人”(苗民)说的,不碍事(此俗早废)。“围炉”后,长辈给下辈“压岁钱”。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谈谈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岁”。除夕是穷人还债的最后一天,负债人被债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过年。城隍庙于“三十暝”演戏,让负债人去看戏避债,债主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俗叫“三十暝看炉戏”。新中国成立后,大扫除、贴春联、祭神祀祖,围炉家宴之风仍在,避债之俗不见。
莆田笏石的结婚习俗
莆田结婚习俗花金满头妆宝髻,两眼乌珠红嘴皮。
定是新娘有福份,皆有月老作良媒。按莆仙的礼俗,男方登门相亲,女方若对男子感到满意,就会给男方的每一位客人一碗煮熟的鸡蛋,俗称“月老蛋”,男方若对女子(包括家庭状况等)感到满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若不中意,就不运这碗蛋。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当事人的心意,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不愉快。男方吃了月老蛋后,女方还会煮出点心~线面(长寿面),意即平安长寿。客人吃了长寿面后,每人都要在碗底放一个较丰厚的红包,以示谢意。经过了相亲,男女双方及其尊长都无反对意见,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议定了。
定亲。定亲,俗称“订婚”“贺定”“放定”。男女双方相亲后,便由媒人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她周旋于男女双方之间,几经讨价还价,使双方皆大欢喜,从而顺利进行定亲的仪式。
定亲时,男方要选定吉日,由男方的亲人,如夫妻双全、子孙兴旺,或头胎生男孩的妇女等有福气的人,组成6人、8人或12人和媒人等(双方是双数的),女性要穿红色衣裳,携带聘金的一部分及金银首饰,连同庚贴、香烛、花炮送到女方家。这时,女家放鞭炮,然后煮出点心(线面)分给亲邻,表示女儿已许配人家。现代则把男方送来礼品中的糖果、香烟分赠亲友和邻居,同时备酒宴招待男方来宾。当女方家中再次放鞭炮时,定亲的仪式遂告完成。
订佳期。俗称“看日子”。男方决定迎亲的日子,把吉日用红贴告知女方,并送担盘礼物。盘是细竹篾编成有墙边的圆形盘,漆红,叫红盘,其口径为50厘米左右。每担共有10个大小的红盘,每边5个、下大上小叠层而上。也有富豪人家备礼丰厚的达10担盘。担盘之礼,是对女家尊重之意。若女家的祖母健在的,红盘中应有猪肉、线面各一盘作为敬奉上辈,俗称妈盘。送担盘的礼物中,有猪脚肉、线面、米粉、红团、糕粿、菜丸以及聘金,各色衣料衣屣等,分别依层装入盘中。女家接收红盘之后,即行祭告祖先,然后将礼物中的肉面、糕粿分给亲友,借以告知女儿结婚的佳期。亲友知道之后,便要为其送礼添妆,俗称捧花粉,也叫送嫁、走喜。随着佳期的临近,女家根据男家的聘金多寡,开始备办嫁妆。男家把备好的红头巾(莆仙称新妇罩)、宽膊大袖的红袄(俗称上头衫)、花烛喜炮和礼贴按议定的未尽礼数,由媒人送到女家。出嫁女迎娶前三五天,发梳妆打扮试新衣。一些沿海和山区的乡村,女方还有带内亲的男童(俗称小舅)与新娘伴睡的风俗,祈盼来年生男孩。
迎亲。俗称迎娶。男女双方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妇方在出嫁的前一天,将嫁妆分为数杠,然后抬往男家,扛数越多,女家越体面。嫁厚薄不等,主要有五伯衣(内外衣裤)、线袋五谷种子等日常用品作嫁妆。如今在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地方,有自行车、摩托车和彩电、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作嫁妆。
古时,莆仙迎娶,要行笄礼,俗称新娘的成人礼或上头礼。新娘在上红桥之前,要在闺房内梳妆。女家请一位福寿双全的长辈妇人,给新娘梳头饰发,并把纸制或红绸制成的五芯花,分别插在新髻的两边,俗称“上头”。“上头”其俗非常久远,据《花蕊夫人宫词》称: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去鬓便上头。所以男冠礼,女加笄俱称“上头”。
迎亲时,男方事先派人雇素菜桥抬放在女家厅堂内。红轿,莆仙叫“新妇轿”。红轿用木头制成,雕花镂、施以色彩,轿的上方,插上四条扎金色滚龙,所以又叫“龙轿”。轿门两边,贴上红纸条一对,体现女家的身份,以示体面。轿门悬挂一块染红的猪肉,以避“白虎”伤害。红轿后改成扎花通风的花轿,俗称“催妆”。但新娘仍按例俗举行上轿前的仪式,依依离情,迟迟不愿上轿。直至吉时已到,才和父母亲友告别,穿上红褂,戴上红绸结花巾帽,在喜娘的扶持下,挥泪泣别上轿。喜娘关上轿门,把用红绳结牢。轿子起行时,喜娘将一脸盆清水,和轿底洒去,口赞四句吉祥语,俗称喊四句。喜娘每喊一句后,众人都跟着喊一声好哇!如洒轿夫啊……好哇!
好丈夫啊……好哇!
桂子兰孙联科第,
荣华富贵喜匆匆。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夫妻交拜,并要喝交杯酒、进三汤、三点(即小碗内装桂圆、红枣、莲子熬汤)。接着,请出新郎的父亲母亲,双双分别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新郎新娘的拜礼。拜毕,父亲给了一副红箸(10双),预祝早生贵子,母亲给了一双红团,以示全家团圆。新郎新娘还要向在场的长辈拜礼,长辈们回赠给小红包~ 压拜钱。
新郎新娘在告祖、拜堂之后,新郎家要备办酒席,宴请宾客。全席应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月月美满。上第6道菜时,新郎由一位大爷陪同,和各桌敬酒。酒席的最后两道菜是甜的:有用糯米粉做成圆圆的丸子;桂圆、红枣、莲子熬成的甜汤,寓意新婚甜蜜、白头偕老。婚宴的最后一道菜吃完之后,鞭炮再度响起,酒席散了。莆仙独特的婚俗~“闹洞房”开始。据说,古时婚俗,在娶亲的路途中,对新郎和新娘戏弄或取笑,夹杂着许多笑谑的节目。莆仙把便古代的婚俗搬到洞房中进行。
莆仙婚俗中,闹洞房是整个婚礼的高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麒麟送子(即送孩儿),在喜宴开筵前,由乐队和凤灯前导,送房兄手捧瓷孩儿,后面跟着提灯的,捧烛和果盒的,从户外送到洞房,新郎在洞房门口迎接,把瓷孩儿安放在眠床的板架上,并将红烛、果盒、一碗清水等排在桌上,凤灯挂在床前的楼梁上,捧果盒的人赞吉祥语:
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了耀门楣。
赞语唱毕,宾客拥入新房看新娘。送房兄故意把一碗清洒在床上,名曰孩儿洒尿了。
抱出灯。在喜宴结束时,已是夜深更静了。宾客们在送房兄的组织下,聚集在洞房内,准备闹洞房。首先是抱出灯(表示早生男丁),在洞房的新床前挂小红灯一对,俗称百子灯。在送房兄的号令下,新郎将新娘抱起,让新娘用双手交换左右灯笼,再次挂后,送房兄随即赞吉祥语:
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
为什么莆田酒席上菜要那么慢?
提到莆田可能第一个想到不是吃,而是莆田少林寺,因为这个在全国太出名了,北少林在河南,南少林正好在莆田。
我们都说慢有慢的道理,也有很复杂的过程,毕竟一种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莆田上菜与福建其它地方上菜不一样,像福乐区,这个地方的酒席都是一桌子瞬间全上,反而莆田的菜上得慢,特别是上半场更慢。
对于吃货来说,等了半天才上一道菜,不理解的人还以为主人有意为之,其实这是误解主人,因为上菜慢,这个时候新郎和新娘就可以挨桌介绍,这是一个优秀的传统,吃酒席并不全是喝酒吃饭,还是为了认识客人是最主要的目的,不然吃了饭,以后见了面也不认识,那就尴尬了。
莆田酒席上菜慢在于菜肴的做法和讲究礼仪,一般菜都是现做现上,海鲜讲究现做现吃,菜肴齐,最快也要两个小时左右。还有一点就是餐桌礼仪,一道菜上完,要等会再上,这样让客人有时间吃完,以前是那种八仙桌,桌面放不了几个菜的,再就是后面上的菜也会慢下来,让主宾有时间尽欢~
上菜顺序,头道是焖豆腐或大白菜炖油豆腐,冷盘接下上,虾螺随其后~不可少的菜是,焖豆腐,鱼,卤面,海蛎汤,汤圆,甜汤,这里每道菜都有其寓意在里面。
总结:上半场上菜慢,新郎就会带着新娘给大家分烟和糖果,带着媳妇向大家介绍,莆田很重视人文感情,这种传统我觉得很好,并没有什么怠慢之意
莆田哪的水煮鱼好吃
莆田胜利南路;荔景酒店对面真辣道水煮活鱼。那边味道不错莆田结婚煮鱼,吃一份水煮活鱼还送6瓶啤酒,价格还行,朋友门莆田结婚煮鱼!有空去尝尝,
莆田结婚煮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福建莆田婚礼视频、莆田结婚煮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