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双圩结婚(南宁集体婚礼)

时间:2022-12-08 阅读:8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广西双圩结婚,以及南宁集体婚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壮族有哪些结婚习俗

男女分行戏打球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份,如田林、隆林 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

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 “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

“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尊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作好第二次“阻击”准备。新娘如果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口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郎也挤着“偷看”,但不能帮助新娘。因为这是单独对新娘进行“坚强勇敢”程度的“考试”呵、祗有勇敢矫健的新娘才能一次通过“火墙”。当“炮手”的男青年是文明礼貌的,没有胡作非为。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后,又穿过厅堂来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了。因为“炮手”除了放鞭炮外,还要放“大炮”。这时,适时勇双全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处猛地挟着新娘跳到洞房里去。顿时,满屋欢声雷动,掌声不绝,热烈祝贺新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新娘进入洞房以后,在伴娘和迎娘的陪同下,休息片刻。然后在锣鼓声中来到厅堂参加婚宴。散席后已是掌灯时分,客人们蜂拥在门边观看新娘在迎娘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出门时,不能带电筒,要挑满一缸水才够格。这是考验新娘是否吃得苦耐得劳的一课。要是有月光的晚上还好,碰上昏天黑地的晚上就费大力气了。缸子相当大,得挑七、八担才满,“挑水”这一关真够难啦。祗有在婚前勤提爱挑的新娘到这时才能顺利地过关。新娘挑水时,迎娘祗能在前面引路,不能“代肩”。如果有弄虚作假,迎娘是要负完全责任的。夜深了,客人们开始休息。这时,新郎才能进入洞房和新娘握手言欢。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新生。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新娘过河“水手”背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本来祗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挢。所以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挢都要请人来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虎背熊腰的未婚男青年,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身体往前倾去。“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挢)。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不会对歌娶妻难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其内容之广泛,其歌才之敏捷,常常使慕名而来的博古通今的专家们目瞪口呆,为之倾倒。

出嫁先唱陪楼歌

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一带的壮族瑶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楼歌的习惯。 姑娘出嫁的前几天,主家就邀约村寨里的姑娘和表姐表妹们,专给姑娘陪三至五天的闺楼。陪楼当中,大家除了帮助新娘做些针线活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唱“陪楼歌”了。一方面为新娘庆贺美满的婚姻,歌唱幸福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热闹一番,主家也感到格外的荣幸。 每当有唱“陪楼歌”音讯一传开,邻近村寨的后生们,鼓足干劲,半天干完一天活路,或者连夜干完第二天的活路,洗好脚,穿起新衣,戴起白帽,缠上白牛肚手巾,从四面八方爬山涉水往嫁女的村寨赶来。大家一到村边,三五成群地围在闺楼四周,放开喉咙,尽情高唱最美好的山歌。有时多达二、三十起,一两百人,闹得好象夏天夜里的蛙声,大家都争着要和陪楼姑娘对歌。

广西的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1.早上新娘在闺房化妆,等待新郎手捧鲜花迎接(嫁给我吧)。新郎要准备好多好多的小封包,新娘的姐妹们问封包的手是不会停的,封包开路,找新娘的鞋子并给她穿好。同时新郎组织好花车队,浩浩荡荡去(抢亲)接新娘。到了新娘家要给父母及三姑六婆敬感恩茶,然后背(抱)起新娘上花车,沿着柳州市区的景点街道逛一圈回到新房(12:00前)。给自己的父母及三姑六婆敬感恩茶。

博白人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

嫁娶 民国时期广西双圩结婚,结婚之日广西双圩结婚的头一天广西双圩结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有饼、酒、米、猪肉、鸡、鸭等食品。结婚那日,长辈给新郎赏广西双圩结婚了红,新郎即乘黑轿前往迎亲。以八人抬的大红花轿至女家迎接新娘,还有彩旗、灯笼、六笛、长笛、大锣、大鼓等仪仗队作前导。到女家村边和门前,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新娘头披红缎,身着红衣,头插凤叉,脂粉打扮,上轿时选择两名多孩子的妇女扶搀入轿。花桥后面,由新娘的兄弟一人乘轿陪同,称为“送嫁客”(多由新娘的胞弟或胞妹充之)。嫁妆什物随后列队而行,浩浩荡荡,热闹非凡。新娘到家,先鸣放地雷三响,紧接长笛、鼓乐、鞭炮齐时鸣。新娘出轿,由两位好命(指多子女者)妇女牵扶到厅堂,拜祖宗后,进入洞房,先饮“交杯酒”,开果合,新郎新娘同吃过枣(早)子、榄子后,并将两根油蕊合在一起,把油盏点燃,谓之“合心”。纤日,男女双方各自的家庭,均由各方亲朋好友送来“封包”、礼物恭贺。下午筵席宴请来贺之客,主客相见,笑容满面,尽说吉利话,席间论辈就座,席毕新娘逐一向来客敬茶(讲地老话之家于第二天早晨举行),受茶者即赏“茶钱”。

洞房在铺设新床时,须选子孙满堂的人经手,铺完床后即唱四句:“吉日时良,天地开张,铺床设帐,夫妻久长。”洞房花烛夜,鞭炮闹新房。三日后,新娘回娘家省亲,俗称“回门”。 穷人家因经济困难,讨不起媳妇的,便找个几岁的女孩,甚至抱回女婴抚养,俗称“童养媳”。小时当女使唤,长大后,请阴阳先生择个良辰吉日,穿着新衣,到厅堂参拜祖宗,烧香点烛,请些亲朋、邻居,办两三台简单酒席,行完结婚规矩,便算完婚。

民国以前,在封建礼教、家规、族法束缚下,妻死待一、二年后始能续弦。男方娶闺女,一切仪式与初婚相同,如娶离婚而改嫁或丧夫之寡妇,妇女出嫁时,不得经大门走出,须半夜从侧门或小门出去,在半路写婚书合同。遇人须隐避,视为不祥。婚后,男家则备酒席到女家宴请亲朋,谢媒人,须送阉鸡一对、猪头一只作为彩头。

夫妻只生一女,且颇有家资,又无适当继承人,则选婿“入赘”,俗称“上舍”。过去,上舍男子颇被鄙视。“入赘”时须经族老,订立协约,对岳家得生养死葬,一如儿子之责。所生的子女,不能跟父姓。

解放后,废除了陈规陋习,结婚仪式从简,提倡婚事新办,不需聘礼。干部工人结婚,则在有意义的节日里,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只备简单的糖果、饼干,开茶话会招待友好。80年代后,办婚事,讲财物的陋习又逐渐风行。农村有部份男女青年结婚,娘家向男家要身价钱300一 500元,甚至800元,还要送去鸡、鸭、酒、肉、米、饼干等礼物。此外,女方还要衣柜、单车、缝纫机、电视机等物品。须大办酒席,要用单车接新娘,拖拉机远嫁妆,舞狮、舞龙庆贺,花费数千元。经济困难的家庭,为了结婚,还须负债。城镇青年结婚,备有轿车或旅行车接送,由饭店、酒家承包筵席,破费颇多。

广西结婚习俗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瑶族的婚礼习俗 各族婚俗

由于瑶族内部支系不同,婚姻文化也千差万别。但一夫一妻制是各地瑶族基本的婚姻制度。瑶族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结婚年龄他(她)们或父母就会通过恰当的方式选择伴侣。

婚前自由恋爱

瑶族男女婚前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他们一般通过生产劳动、节假日、参加婚礼、走亲访友、赶集等活动来结交彼此心爱的人。

有的求爱方式还很有特色,如有隔窗对唱、吊楼谈情、圩日择侣或伞下相会等。广东连南县的八排瑶盛行隔窗对唱。当地瑶家姑娘的卧室之前或之后一般都开有一个求偶的窗口,到了三更半夜未婚的小伙子点着火把或打着手电筒前来寻找姑娘对唱。不论小伙子来自远或近,相识或不相识,姑娘们都不会轻易打开房门。小伙子只站在窗外,与窗内的姑娘对唱,即自报家门,叙述身世,倾诉爱情。如通过对唱,彼此情投意合。小姑娘则把门打开,引情郎入室与父母见面,并热情招待,定下终身。

吊楼谈情的求偶方式盛行于广西金秀瑶山的拉珈瑶地区。这一地区的住房往往在主楼外设有一个吊楼,这一吊楼是专门给姑娘居住、绣花或谈情说爱的。小伙子晚上去找姑娘谈情说爱时,得从楼外往吊楼上爬;如果姑娘有意,她自然打开楼门,笑脸相迎,并拉小伙子一把。否则小伙子就会吃闭门羹。圩日择侣,即每逢圩日(有的地方每隔三天为一圩期)青年男女相互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许多未婚男女青年,在圩日这一天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到圩场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目标”;也有的成群结队地聚集于街头巷尾,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白裤瑶青年男女求偶,女方要比男方主动。当女方看到意中人时,就主动向对方唱歌求爱,而且方式与众不同,他们双双对对面对面地站着,仅半尺之距,悄声而唱,情语绵绵,当唱到一定的时候女方就出其不意地夺走男方随身携带的雨伞、手镯或腰带之类物品,欢喜而逃,女跑男追,直到山野的僻静处才停下;如果男方不乐意与女方深交的,也出其不意地从女方手中夺回自己的物品而分道扬镳。如果女方有情,男方也有意,女方则把男方领到家里留宿数日,由女方父母考察其为人和劳动态度。如果女方父母觉得满意,男女双方就可以互相交换信物,表示后会有期。一般女方给男方赠送的是烟袋,男方给女方赠送的是银手镯或红丝线等。但这还不能算是订婚。订婚或者结婚还得经父同意。

伞下相会,是云南勐腊县的金门瑶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即青年男女互相约定好时间、地点,到时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对唱。对唱时,女方常常是把小阳伞遮着自己脸面。男方只听其歌而不见其面。当双方唱得情投意合时,男方才可以掀开女方的阳伞,双方就在伞下倾诉各自的情怀。如果钟情的,则互相赠送银手镯、腰带、挎包或丝线等礼物。再经一段时间的交往,感情至深,志同道合,则山盟海誓,而且女方还在男方的手臂上咬上一口,留下伤痕,表示对男方的爱慕和忠贞。

订婚

青年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双方情投意合,就分别转告自己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带上彩礼,即酒、肉、鸡或订金,前往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内容主要是征求女方父母同意不同意姑娘与小伙子结为夫妻,要不要收身价钱,并商定办婚事的大致时间。订婚仪式告成,就由男方选择吉日良辰举行婚礼。

婚礼

瑶族婚礼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广西金秀拉珈瑶和花兰瑶的婚礼最为简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 不请客,不送财礼,也不敲锣打鼓,更不燃放鞭炮。同时,女方既不请客,也不做嫁妆,而且结婚仪式是在夜深人静时举行的。也就是在接亲那天晚上天黑时分,男方派几个女青年带上五斤猪肉、五斤酒和五斤大米,悄悄地到女方家去。女方的家人与接亲者同桌吃一餐便饭,就点着火把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去了。男方家人三更半夜与新郎、新娘和接亲者及几个近亲的长辈同桌吃一餐便饭,婚姻大事即宣告结束。

在广西三江县,老堡、文界一带地区的红瑶青年男女结婚仪式更是独特。他们是背着女方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举行结婚仪式的。婚礼过后才派人同新郎、新娘带上两只鸡和十二斤喜酒前往女方家报喜,并赔礼道歉。女方父母只好默认这门亲事。实际上,女方父母不是绝对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婚俗罢了。他们婚后,妻子“不落夫家”。每逢年过节或农忙时,丈夫才去接妻子回家住上几天。之后又返回娘家去了。等到妻子有了身孕,产前才到夫家生活。

拜堂仪式,在勉瑶中尤其盛行,且隆重。即结婚之日,男方派数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女方也派数位男女送亲去男方家。

拜堂之夜灯烛通明,堂屋摆着数张长方形筵席,亲朋满坐。新郎和新娘穿着民族传统盛装,新娘头一蒙着一块四方形的瑶锦,新郎和新娘站于厅堂中央(男左女右),面向神台,由司仪主持一十二跪拜礼。跪拜的主要对象是:拜祖父母,拜父母,拜叔叔伯伯和兄弟姊妹等。按辈受礼,逐一进行。每拜一位都要行一十二次跪拜礼。并给以敬酒。金门瑶接亲要唱“拦路歌”,当男方派10余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时,要唱十几轮“拦路歌”。当接亲队伍把新娘接回新郎家时,得举行进门、合婚、认亲等仪式。第三天新娘和新郎则一起“回门”。在新娘家住上一个晚上,又返回新郎家生活。广东连南县八排瑶当新娘出嫁时,由先生公为新娘念瑶经、朗颂吉利语,由新娘的亲婶、亲嫂帮新娘梳妆打扮;新娘出门时,倒着穿草鞋走。

入赘

瑶族有“女大当婚,男大当嫁”的习俗。如在勉瑶或金门瑶地区,当女子达到结婚年龄时,凡不愿出嫁的则留在家里娶女婿;有的男子长大了,不愿在家娶媳妇的,也可以出嫁到女方家去。男子出嫁到女方家以后,所生子女的姓名,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则随父姓。属多子女的,则以此类推。男女双方各自都有与自己同姓的子女送终接代,承顶香火门第。男子如是孤儿或被收买到女方做女婿的,男方得更名换姓,即改随女方姓氏。所生的子女也全随母姓。男方如果是独生子,嫁到女方以后,家里无其他人照料父母双亲时,则采取“两边走”的形式。即男女双方都有流帮助父母劳动之责,都有承担赡养双方父母义务,也都有继承双方父母财产的权利。因此,独生子女出嫁后,父母也无后顾之忧。

由于瑶族社会既有男婚女嫁,也有女婚男嫁的习俗,所以对于生男还是育女,皆一视同仁,决无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现象。

离婚与再婚

历史上,瑶族婚后,夫妻关系比较稳固,离婚并不多见。寡妇再婚,也不受歧视。

结婚风俗的广西结婚

1、入赘

广西的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而下之地还留存着古老的“入赘”风俗。所谓“入赘”,就是男子“嫁”到女家去,生男育女从母姓,有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由于家里兄弟过多,由自己打听招婿之家。愿意留在家里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寻如意的“上门郞”。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寻找机会聊天,中意了就以鞋相送。如果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入赘”。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不摆酒席。但女方家要办得隆重。当晚还要请族中元老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名字辈分,给女婿改名改姓。女儿排老几,女婿也排老几,同辈之间称史道弟,绝对禁忌“姐夫”“妹夫”之称。

结婚送红蛋:广西靖西荣劳一带,壮族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50至100个红熟蛋。女方收下后,留着专门给参加婚礼的小妹妹和要好的女友。要是男方经济困难,蛋送得少些,女方是可以谅解的。如果男方无视这一习惯没有送红蛋,女方就会认为对方没有诚意,便不同意嫁给他。

2。歌圩

是壮族民间一种传统的大型歌节。每年春秋佳节,青年人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如果唱到最后姑娘也不答腔,那他就只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坪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深意浓,便唱深交歌、赠礼歌,并互相赠送礼品。这对情人便离开同伴,双双进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随编随唱,无所不包。其内容之广泛,其歌才之敏捷,令人为之倾倒。

在歌圩中除了对歌活动外,还有一系列的游戏娱乐节目。以下仅举几例:

(1)碰红蛋游戏

碰红蛋游戏是广西都安棉山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中特有的一项别有风趣的活动。它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和择偶的一种方式。按照当地的习俗,红色象征着青年们火热的心。所以,在赶歌圩以前,除家家蒸煮五色糯米饭待客外,青年们还特意准备好一二十个染成紫红色的热蛋(鹅蛋、鸭蛋均可),以稻草捆扎成串带到歌场。青年们利用对歌的机会进行接触,相邀举行碰红蛋游,以此卜测彼此的姻缘。

游戏方法是:男女双方各握一个熟蛋,相对而立,然后以手握的红蛋尖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的红蛋同时碰破,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所以要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在旁的人也为他们祝福。如果只是单方碰破,则表示两个没有缘分,旁人会要他自己把蛋吃掉,或者将蛋送给对方以示彼此相识的一番心意。

(2)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在歌圩上进行的一种传统娱乐形式,同时也是男女双方表示爱意的一种方式。歌圩那天,男女青年对歌完毕就跳绣球舞,跳完就开始抛绣球。抛时男女青年各站在竹竿的两边,绣球要抛过竹竿给对方,对方如果接不到就算输。输的人要唱一支歌或跳一个舞。男女互抛了一阵,就一对对互换绣球表示相爱。

3背新娘过河

广西北部山区的壮族人成亲时,有背新娘过河的风俗。由于当地山重水复、路途险峻,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道桥都要请被称为“水手”的人来背。“水手”多是强壮的未婚男青年。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水手”随即弯下腰来,背起新娘上桥过河。背新娘很有讲究,新娘不能分开两腿,“水手”在行动上不能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由未婚女青年担任的迎娘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阴,这伞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因为当地人认为,撑伞可防止喜气失散。在宽数十米的河面上,迎亲的队伍拉成一条线,非常热闹。上岸后,迎娘还要故意把伞撑得很低,以防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广西双圩结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南宁集体婚礼、广西双圩结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137924.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