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结婚闹(麻城结婚撒帐)

时间:2022-12-01 阅读:13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麻城结婚闹,以及麻城结婚撒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麻城婚.嫁.丧习俗.特色小吃……。尽量全面

特色小吃:肉糕,鱼面,豆皮,热干面,老米酒等等!(肉糕,鱼面全国只有麻城有哦,够特别了吧!)

婚嫁习俗没有什么特别的。(下面转载黄冈地区古老的习俗给你看看吧!麻城目前还属于黄冈哦!)

饶平黄冈及黄冈周围一带的婚嫁,多论门风相对。求婚者一般托媒说合,也有经亲戚朋友介绍的,现时则男女双方因同学、同事等关系相熟相恋而成婚嫁者,也多有之。

传统的婚嫁习俗有一定的程序:一般先行“相亲”,先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如女方觉得这个“仔婿胚”合意,便煮糖粥相请,然后女方到男方家看厝屋、家庭陈设等,谓之“览家风”,多由女方父兄为之,现时则姑娘多亲到男家观察。

倘若两家初步同意,男方便行“请日”。即由媒人领男方叔、伯辈到女方家索取姑娘的生辰八字。大户人家郑重其事,备有“帖盒”(盒长32cm、宽lOcm、高5cm,多用檀香等名贵木材精制而成,配有铜制合页,“如意”型的锁扣和小铜锁),帖盒里放上一份四面大帖,帖上写明男方的生辰八字,锁上。放在盒里,抬到女方家后开锁取出,女方在这份帖上填上姑娘的生辰八字,再锁上抬回,由男方请星命家推算,谓之“合婚”。星命家有其一套理论,其要为“男之择女,八字贵有夫子二星;女之择男,八字贵得中和之道”。只要在短期内男女双方家庭不发生大变故,婚事大抵可成——因为在这道手续之前,男女双方,特别是女方的“八字”,已由媒人相互传递,先行“合”好了。

“请日”之后是“议聘”,男方通常先送去部分钱,现时多为240元,另加32块饼,配以“一对成”(即两支榕树枝),女方将钱收下,打开盛饼的盒,从周围拿去一半,余下放在中间部分,配以“一对红花”(即两支石榴枝),由男方带回,俗称“成去红花来”。聘礼的多少依时代背景、家庭条件各不相同,总以二家同意便可。旧时豪富人家有嫁女仆、田地者;穷人不外几件日常用品。普通人家多是床、帐、箱、柜、桶之类,现时则以家用电器为多。贫富悬殊,差别万里。但总要凑足八式。女方如有祖母健在者,聘礼还要加送“老妈盒”,多为饼食之类,也有以钱折代者。

接着是“添聘”,一般是“议聘”时送多少钱,“添骋”时也送多少钱。如上,则再送240元。

之后是“食聘”,男方送以糖果饼食之类,让女方分送亲戚朋友。寓意在传达一个喜讯:“姑娘长成要出阁了。”收到饼食的人,要送礼:或布匹、或首饰、或脂粉……谓之“送花粉”。

最后是“完聘”:男方将议定的聘礼补足和请星命家推算的“龙凤帖”送去。“龙凤帖”又叫“九面大帖”。九面大帖其实只有八面,只在第八页(即封底)向里折进一小片。其意思“八”是阴数,“恐生女孩”;“九”为阳数,“望生男儿”。

九面大帖用红纸折叠而成,封面写“龙凤帖’或“琴瑟和鸣”之类的字样。次页书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男方谓之“乾造”、“建生”,女方谓之“坤造”、“瑞生”。中间标明年、月、日、时,并注明“阳气”、“阴胎”、“夫星”、“天嗣”的干支。

第三页标明纳彩、裁衣、合帐之时间;第四页标明安床、祈福、冠笄之时间;第五页标明迎娶、归宁的日期;第六页空置,或书以“子嗣”字样,留待以后生产子女时填写;第七页以诗句、或联语等形式表达祈求愿望。如“太阳拱照吉星辰,嫁娶之时福来临,夫唱妇随歌好合,上和下睦事顺心”之类。

封底通常书以一个“福”字。

龙凤帖送去之后,女方如没有异议,便按帖里标明的项目和日期各自做准备工作。新娘请“好命人”,即夫妻齐全、子女众多的老妇人为其“挽面”解辫梳髻,有的还安排她俩同眠,请老妇人传授房中应注意之事。新郎也同样,除了自家理发,装修洞房外,也要请族中好命人(自家父母也可)为其“安床”。安床时有的也说四句,如“金玉垫床脚,新郎做亚爸,吉时挂罗帐,翁笑嬷也笑”等等。

如果女方觉得有些不合适,便可请男方另行择日。另行择日叫“进日”,“进日”其实是延长婚期。比如男方原择定八月初一迎娶,但女方觉得初一冲撞某人,要求另择初八或十五。男方如觉初八好,便初八;十五好,便十五。如初八十五均不好,要十二,女方如没异议,即十二。否则要另择双方均无异议的日子。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退日”,“退日”即缩短婚期,提前出嫁。通常是男方或女方家族(五服内)中有人死去,双方不愿因此而另择婚期。其时新娘便收拾自家日常所用的衣服杂物,草草到夫家成婚。以前议定的各项事如没办完,留待以后再择日补做。如果是女方家族中死人,即使是死父死母,新娘也不可服丧。如果是夫家死人,新娘到夫家后便要披麻执杖“做事”,谓之“抡凶”。又因状如私奔,又称“走户”。

到了双方婚期,亲友盛服陪伴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出嫁前三天,饮食起居由亲邻姐妹相伴。出嫁之日,要吃“六个碗”,即六式菜肴,吃时由青娘母(即伴娘)相陪,临嫁前要拜别父母(拜四拜),要呜呜哭泣,意为哭点“目汁”(眼泪)留给兄弟做“家伙”(财产)。新娘上轿(或坐车、步行)前,新娘父亲或族老用“红花(即石榴)水”喷花轿,并说好话,如:“红花水,喷花轿,女儿(或新娘)嫁去夫人样。”新娘出家门后,不可回头。到夫家的路线也有讲究:不可择近路。要从东门或者南门而进,要在新郎家的地头宫前经过。有的新娘行嫁时辰相冲双方父母,则出娘家门时选冲夫家父母时辰;进夫家门时选冲娘家父母时辰。这样前后便要跨越两个时辰,而在路上又不可停住,倘若新娘到新郎家的路程不是太远,便要慢慢地走,要准确掌握这个时间,便要全仗伴娘了。有的新娘行嫁,恰遇“三煞白虎”之日,又没别的日可用,便要在轿前吊一块猪肉,到夫家门外摘下扔掉。

倘若新娘出嫁,而娘家中还有姐姐未嫁,其姐便要站在半梯上送嫁。其意“本是我居大,应是我先成家,但我既不挡你的路,也不愿低于你。”如有哥哥未娶,形式也如之。现时则多避上楼上,或干脆不归家,留在外边。

本地风俗,认为女人此日最尊贵。旧时官府的轿和新娘轿相遇,官府的轿还要暂避,让新娘轿先过。一般“讨赚”人家,无论作小生意,还是渔猎,路遇新娘出嫁,都要暗叹:“倒霉,今日无赚了。”而往往也如此,故本地择日家,多喜择子、丑、寅等较少路人的时辰。新娘进门前,夫家的人要避开,大门洞开,让新娘进房后,夫家的人才可出来。旧时新娘进门时,在门槛外先设一小草把点燃冒烟,让新娘跨越而过,叫“跨火烟”。

黄冈是埠头地方,居民多从五湖四海移来,各自保留着自家固有的风俗。故同一地,婚俗也不尽相同。有闹洞房者;有不闹洞房者。不闹洞房者怕和新娘“相冲”,影响彼此运气。闹洞房者也和别地大同小异,多是斗笑耍闹,甚至有的闹到在新娘眠床上打扑克。说四句雅俗均有,以能诙谐而引起哄堂大笑者为佳。如“支物硬硬,撞过眠床下,今日娶嬷,明天做亚父”。三十多年前,笔者观看过闹洞房,一青年说:“新娘生雅面又滑,肚又大来奶又突”。在满屋(包括新郎新娘)的哄笑声中,没了下文。必须说明的是:在彼时彼地,是绝对没有未婚先孕且又敢热热闹闹办喜事的,那个说四句者,限于知识,逗趣而已,而人们也绝不见怪。

婚礼到闹洞房后结束。以前就不尽相同,现时则更各异其趣。有遵古者,有不遵古者,有古今掺杂者,难以尽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婚嫁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运动的制约。每逢变革、动荡的时期,如土地改革时期,历次政治运动时期,婚礼均趋向简单化。举一个例证:文化革命期间,选定一个节日或休息日,两人到影院看场电影,散场后两人同到男方家,便结婚了。左邻右舍说:“亚姆娶媳妇不敢人知”。亚姆说:“我自己也不知,昨晚儿子要我今早多煮一个人的伙食,那知来食的,却是新媳妇”。

依传统婚俗,新娘要在房中藏三天,三天后方出房,开米瓮舀米煮饭。米瓮里要先放有红包,红包归新娘所有。饭后“返厝”,“返厝”以在做晚饭前(不见炊烟)归家为前提。交通不便,路途太远者则不一定回到娘家,可随意在路边店吃过中饭,然后回夫家,也算返厝。以后还有“二返厝”、“三返厝”。近时人多略去“三返厝”,将三返厝和二返厝合在一起做,即回娘家后,又出来到外边四处转一转,再进娘家, 便算二次返厝。倘是“走户”的新娘,则要候待四个月后,另行择日返厝。娘家通常煮糖粥招待。然后是亚舅提油陪新娘回夫家,“提油来,好添灯”。“灯”“丁”同音,望新娘早生贵子之意。其“舅”也有三项不同:有新娘的兄弟者、有新娘的母舅者,也有新娘的侄子者。(有的自家没有侄子,可在宗族内“借”个来做亚舅)亚舅要随带糖果饼食(有的还有专做糯米糍)来分送亲家的兄弟叔侄,接到饼食者要回以红包,用红丝绳系住挂在亚舅脖子上,谓之“栽须”。

新娘返厝归来后由伴娘带去“撒井”,即将一小包红糖撒入水井,其时伴娘口中念念有词,无非请“井公井妈”(井神)保佑,左邻右舍关照之意。

新娘陪嫁品应有剪刀、针、线,这一天要“开剪”,手巧者要做件衣服;一般的也要剪剪缝缝。

新娘的发髻上要插支珠针。珠针有个作用:在房事之时,新郎或因过度劳累,兴奋,或是什么原因,造成精泄不止,即俗称“上马风”。此时女方便可拔出珠针,在男人屁股上一扎,其夫一痛,猛一收缩,“黄河逆流”,便救了驾。倘若不懂此诀,慌乱中将男人推下,则其精泄不止,脱阳而死。

新娘结婚倘遇经期,则要在眠床脚放四个盘子,盘子里放些水、草。床脚还要放把镰刀,谓是“马”来,刈马草招待。其时不可同房。婚前新郎的父辈也要教知新郎此事。

新娘在夫家第一次坐马桶前,要先向马桶里洒些油,伴娘也要说四句,大意是“洒油,生仔滑溜溜”,祈望以后生产顺利。

新娘的陪嫁品要有一只小雄鸡。有的还要向多男的女人讨一付小儿衣服,放在眠床里。希望新娘早生儿子。

新娘的陪嫁品虽是多寡悬殊。但有一条则是相同的。即“仔婿面前”和“草头肚腰”。仔婿面前是十二个染上红色的鸡蛋,十二个香蕉,一个猪心和一团红糖。猪心和红糖在洞房花烛夜煮食,据说这样以后夫妇共同生活能同心同德。“草头”是两株咸草,咸草用红纸和红丝绳扎住,取草头结发之意。“肚腰”者,肚兜也。即以布折成肚兜样,以线虚缀住。内放种籽(多是早谷种)、龙银(钱)、龙眼干和一扎棉花束(用红纸包棉卷成一束,双头留棉花,对折用红丝绳扎住)。男方在洞房内要放有一支煤油灯(灯筒上写有喜字),要让它燃点三天三夜,要放两对大吉(四个柑)和一团用炒熟的黑大豆和红糖团成的“乌豆球”。所有这一切,都是寄托一个愿望:大吉大利、白头到老、多子多孙、大富大贵。

以上所谈的都是初婚。

男到女家入赘的风俗,也大略相似。一般地也有相看、议聘、迎亲(由女方尊长去迎,有的新娘也去)。也有“嫁妆”(因男方也有亲友赠送的礼品、自家固有的东西),也有“返厝”。旧时男方到女家后即改为女姓,一直沿用到刻上石碑,女方在石碑上换刻上其夫的姓,这样便不会让人误以为同姓通婚了——旧时同姓是不可通婚的。

女方姐妹的子女管入赘的新郎称“舅”,招婿的姨称“姑”。现时入赘的男子多没改姓,只有子女姓女方的姓。如有多子女,有一些姓男方的姓。也有个别全姓男方的姓,这就使女方的父母大伤其心了。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传统婚嫁习俗体现出来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但客观点说,要彻底根除这种观念,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的广大劳动人民中,还须假以时日。至于同姓通婚,则已比比皆是,见惯不鲜了。

丧礼,主要为哭丧。就是死者生前亲朋好友(一般是女性,男性负责招待客人,鄂东的习俗是丧礼也要请客。)来哭诉,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惋惜以及赞颂死者生前的功劳,诉说死者的不幸。死者去世第一晚需由死者至亲为其守夜(一般是晚辈,如儿子或女儿!)下葬前需由风水先生选好日子和阴宅,并商量下葬事宜。送葬前所有送葬之人需披麻戴孝,(即头顶搭上白绫,越是死者至亲之人,所要披搭白绫也越长,最长可至后脚跟乃至拖地!)呵呵,就知道这些!

麻城的习俗有哪些?

麻城过年习俗:

麻城过年过三个年:。腊月廿四(小年)、春节、正月半(正月十五麻城结婚闹,元宵节)

从腊月廿四开始便算进入麻城结婚闹了年内。过年麻城结婚闹,对我门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最大麻城结婚闹的喜庆节日麻城结婚闹,各种风俗习惯和地方的传统工艺文化交相辉映,充分的衬托出了节日的喜气.。 麻城过年有这样一首童谣,“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嗦鱼刺,廿五磨豆腐,廿六炖锅肉,廿七宰只鸡,廿八家家炸,廿九家家有,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煮腊八粥,从这一天起,过年的大幕就拉开了,忙了一年的人们渐渐闲下来了,外出的人也陆续回家,开始打扫屋子及清洁家具,准备年货,过年吃的、穿的、用的、烧的、都是很讲究的,猪、鸡、鱼是自家养的,米酒、豆腐、各种丸子、西瓜子、肉糕及糍粑都是自家做的。

腊月廿三,大家基本上都放下手中的活,外出的人大部分也回家了,因为再过一天就是小年了,也就是腊月廿四。这里有个迷信的说法就是腊月廿四接神,要把天上的各路神仙都请到家里来供奉着,一是为了感谢天上的各路神仙在今年一年的照顾,才能使家庭和和睦睦。事业顺利;二是为了让神仙们在明年能继续保佑家人,能驱鬼辟邪,供奉神仙当然得有一顿丰盛的饭菜。这顿饭一般的情况下都会安排在晚上,而且吃饭还有个规矩,就是等饭菜全部上完了之后,要坐在旁边等上半个小时才能吃。

在腊月廿四到大年三十的这段日子里可是空前的繁忙,因为大家都张罗着过年,打糍粑、做肉糕、做各种丸子、炒瓜子花生糖果,很多儿时喜爱的食物都会做来,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正忙着购买年货,添置新衣服。各种小贩的叫卖声也是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这些都烘托出了节日即将到来之前的那种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因此,腊月廿四过了,人也觉得特别欣喜...

大年三十早上吃“团圆饭”。这团圆饭可是有讲究的,听老人们说,谁家吃的早,来年一定发大财,所以很多人凌晨3、4点钟就吃饭(现在很多人不讲这些),而且是最丰顺的一餐,有鱼肉、鸡肉、牛肉、羊肉、饺子等等,素菜过年是不上桌的。首先最先吃的是饺子,这饺子可是很特别的,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个硬币然后跟其他的饺子放在锅里一起煮好,等端上来后,大家就开始吃饺子,谁先吃到这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明年一定会发财,其实这只一个吉祥的象征而已,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围着一张圆桌子,品尝着美味,谈论着这一年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小孩子则说下这一年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正每个人都要说上那么几句,谈谈这一年的收获及来年的工作目标,一家人高高兴兴边吃边聊,这一刻大家都充分的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吃完团圆饭后要给逝去的先人门上坟祭祖,烧香、烧纸钱、磕头,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怀念与哀悼。

到了下午4点至5点的时候家家户户就都忙着贴对联和门神,挂灯笼了,这贴对联也有个规矩:一般来说我们贴对联都是用红色纸写的,因为红色代表着喜气,代表着吉祥,但是如果家里有人逝世了的话那这对联的贴法可就不一样,逝世的头年要贴白色的对联,门神也要跟对联的颜色一致,到了第二年就要换成黄纸写的对联,到了第三年要换成用绿色纸写的对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年大孝”。贴门神也是有着他的一定意义的,门神的形象一般都是以古代的一些有名的将士,将军或是勇猛的人物为主,比如:秦琼、关羽、张飞、赵子龙等等,其作用是为了驱鬼辟邪,保护家人平平安安的.

贴完了对联和门神大家就进入了大年三十的主题了,也就是吃“年夜饭”,吃完年夜后,长辈门便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拿出各种糖果、瓜子,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看春晚,边拉家常,人人穿上新衣服,家中男主人还要给祖先上供品,三十日晚上都要通宵,叫做:守戏,烧香上贡品要一直到天亮,要维持着香火不熄灭,而且这天晚上要把家里烤火炉里的火烧的特别的旺,一直要维持到大年初一的上午。晚上12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到门口放鞭炮、烟花,放鞭炮的时间越长越好,响声越大越好,整个天空被各种各样的烟花照耀的五彩缤纷,十分漂亮,人们期待着在下一年能象这爆竹和烟花一样,红红火火,五彩缤纷。

到了年初一,天才刚刚亮,大街小巷早已是热热闹闹,家家户户都出来拜年了,初一一般都是给家人、邻居、单位同事、领导以及附近的一些朋友拜年。到了初二,就是给母亲这边的亲戚拜年,比如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等等。初三结婚的就要给丈母娘、老丈人拜年,没结婚的就给姑姑、姨父、姨拜年。初四给兄弟姐妹、表兄妹等拜年,初五至正月十五是给一些比较远的朋友拜年问好。拜年还有些规矩,去人家家里拜年时,不能说一些忌讳的字或词,比如不能说死、断等等,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的,还有下午和晚上不能去拜年,不能从人家的后门进去拜年。晚辈给长拜年得跪下(现在很多不执行了),同辈握拳作揖就行。

过年时还有很多活动和娱乐节目的,以前有舞狮子、长龙、划船、木马(船和木马是竹子和纸做的)、踩高桥,可是到了现在大家一般都简化了,一般都只是看电视、上网、打牌,一天到晚的都在麻将桌上面坐着,小孩子就玩小鞭炮、烟花,这种情况一般持续到年初七左右,很多在外找工的人开始外出返厂,学生开始上学,种庄稼的开始下地干活。

年过完了,马上就是元宵节了,也称正月十五、正月半,这可是麻城人的第三个年。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麻城东山区对待正月十五似乎比年三十更重视,年三十只是炉火烧得旺,而正月十五则家家整夜灯火通明,直至天亮。麻城元宵与众不同的习俗,是这天要接祖先“回家过年”。腊月廿四的小年,腊月三十的大年都没忘记祖先,但只是祭。到了正月十五晚上,也就是过年的“闭幕式”,各家都敞开大门(过小年和过大年门都关着),香案上摆着供品,迎接祖先“回家”。麻城人还怕祖先们不回,还要带着香烛到祖坟上去请,把香烛点燃,还要罩上罩子,怕风吹熄,影响他们走路。所以正月十五晚上坟山上一片灯火摇曳,繁星点点,煞是壮观。这正是麻城人对先辈门怀念的一种方式,也充分的反映了我们麻城人比较重视亲情.。

“年过月半尽”各种行业相继开张了,到处又都恢复了以往的繁华与宁静,农村也开始进行春播了,大家都处于一种忙碌的工作状态,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跟往常一样了.。

求麻城白果镇结婚风俗内容.以及彩礼数量.多谢

首先恭喜你!能找到麻城白果的姑娘为妻,将是你一生的幸福!

至于彩礼,这个不一定,当地也没有约定明码标价的彩礼标准,如果你经济条件不错就多一点也应该,毕竟人家把女养大很不容易;如果经济条件暂时不是很好,就少一点,毕竟结婚后要过日子。麻城人都很善良,白果的大人很开明,没有外地那种嫁女就象卖女似的捞一把的观念,所以,越是这样,越应该珍惜,平常好好对待妻子儿女,多多孝敬大人才是。

当然,结婚是人生大事,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所以你应该力所能及地办得丰富一点,不仅表明你的爱,也证明你的能力和实力;如果太寒酸,就多少有些没面子。最好多准备几个小红包,钱不在多,见了女方娘家人主要的人能表示一下情意更好。

至于风俗,当地一般是半夜赶到,凌晨迎娶,这不是偷偷摸摸,而是最好的生活从最新的时光开始!特别要多准备一些鞭炮,白果人爱热闹,鞭炮放的越多越高兴!不明白的多和女友和岳父母商谅,他们可能不会很详细具体地说什么,那你更应该尽心尽力!最后祝你们美满幸福!

湖北麻城结婚风俗有那些,包括彩礼怎么送,送多少.

我的老家是麻城中一迎集农村,结婚日的前两天,男方要给女方家送鱼肉糕点等,具体数量由女方定。前一天去女方家搬嫁妆,要多带些烟、糖果。接新娘那天要多带鞭炮和糖果,在丈母娘家的门前要不停的放鞭炮,不然想进丈母娘家的门是很麻烦的。结婚日的第二天要去丈母娘家吃午饭,准备吃苦啰,新郎的脸上会被涂成大花脸。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风俗。总之,喜气、热闹、恭贺并存,比城里拿点钱,到餐馆吃一顿走人有意思多了。

至于送多少钱无所谓,礼尚往来,多送多还,少送少还。

关于麻城结婚闹和麻城结婚撒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12800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