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埔结婚(戴学斌夫妇)

时间:2022-11-22 阅读:14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戴家埔结婚,以及戴学斌夫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开国上将杨至成在井冈山时期是否有一位夫人叫伍道清?湖南省耒阳市金兰村伍家大屋人。

伍道清是杨至成上将的第二任妻子,她是朱德妻子伍若兰的校友和同村同姓的好友。1928年9月,19岁在井冈山结婚。生一子冬伢,后寻子无下落。妻子后因战乱失踪。25年离别后1954年8月突然到武汉找到杨至成。后到青岛见面。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被敌军攻破,伍道清随同红五军突围向赣南撤走。

在大汾的突围战斗中,她行动不便掉了队。战士们旋风般地开走了,她无法跟上,沿着部队退去的方向走了十几里,天黑时流落到一个村庄。村里有个尚无子嗣的土豪,发现了疲惫已极、又饥又寒的伍道清,一看就知道是从井冈山冲出来的红军。土豪见对方的身孕不小了,想要她肚里的孩子,便把她藏进一个旧砖窑。伍道清在剧烈的奔跑中伤了胎气,又受寒生病,无法逃走,只得由这个土豪摆布。挨到4月底,伍道清生下一男孩,土豪让她喂了4个月奶,就强行将小孩抢去做儿子,把伍道清卖给大汾一个砍柴为生的农民为妻。

伍道清在大汾,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红四军返回井冈山的消息。半年过去了,10个月过去了,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传说朱毛的队伍被敌军撵得东逃西躲。伍道清很想到赣南去寻找杨至成,无奈又怀上了打柴农民的孩子。她感到去赣南的勇气越来越不足了,只有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已。 1936年4月,伍道清与打柴丈夫带上孩子,回到耒阳老家。

远在赣南苏区的杨至成,也时时思念着伍道清。在中央苏区的几年中,杨至成曾多次托人打探伍道清的下落,就是毫无所获。 1934年10月,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的杨至成,参加了长征,艰难地到达陕北。鉴于戴家埔结婚他在8年的战争中多次负伤,积劳成疾,体质很差,中央安排他赴苏联治病疗养。在苏联的8年,杨至成仍然记挂着伍道清,曾几次通过国际邮线,写信到湖南耒阳,向伍道清老家打听讯息,然而得不到一点回音。1946年,杨至成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担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杨至成继续打听伍道清的下落,托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的耒阳籍领导干部伍云甫,帮助寻找伍道清。这时才得知伍道清在逆境中为求生存已随他人的情况。-----《考验人生——段子英革命纪实》 段子英 初稿 徐洪涛 整理

段子英戴家埔结婚:(1912—2002)女,湖南耒阳三顺段家冲人。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湘南暴动后随部队来到井冈山。1929年初段子英与爱人王展程在遂川戴家埔遭遇当地的挨户团,随后王展程被敌人杀害,段子英则被卖给一个药店老板做妻子,后被母亲接回湖南。1937年3月,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2000年在长沙逝世,2002年10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

至于伍道清的家庭情况这些就不清楚了。

南安梅山遇害女子曾求丈夫搬家,在案发前这个家庭到底经历了什么?

福建南安梅山一女子遇害,她在遇害前曾经央求丈夫搬家,但是丈夫没有理会她的说法,最终这名女子和自己的公公发生口角被杀。那么这位女子在案发前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因为这位女士在微博是有账号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她的微博账号里一窥究竟。

一、微博记录了过往

首先我们可以从微博的记录里知道,这名女子在2013年的时候,27岁时常被家人催婚,在三个月之后就选择了结婚。也就是说,她与现任丈夫认识时间只有三个月就选择了结婚,以为找到了避风港,没想到婚后一系列的琐事都让她疲惫不堪。通过微博里的文字记录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女子时常与婆婆发生一些纠纷,比如婆婆时常选择只收自己的衣服不去收这位女子家的衣服。比如婆婆在煮汤的时候会特意加入药材,这样子自己的孙子就不能喝了。婆婆会要求这位女子9点就起来煮饭,主要是煮饭给自己的女儿吃,而当自己的孙子不吃饭的时候就告诉他,如果不好好吃饭就威胁不煮饭给媳妇吃。总之就是各种各样的家庭琐事都让这位女子很寒心。

二、婆媳关系

从这位女士的微博记录当中,我们知道她所在的婆媳关系非常差,加上丈夫不管不问没有任何调节的意思,所以双方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差。另外这位婆婆的做法可能得到了公公的容许和纵容,因为这位女子有提到过公公无底线的容许,使这位婆婆充满了玻璃心和公主。

三、小家庭尽量独立

从这位女子遇害的案例当中,我们要知道,即使是被催婚,也要认真看清楚对方的为人和家庭情况加入,其次,小家庭最好尽量独立,即使与婆婆的关系不好,只要能够保持距离还是能够过得挺好的,如果两个家庭非要在一起住,那矛盾是肯定会发生。

关于厦门的结婚风俗

俗话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闽南地区,无论相隔多少里的村子,都还一直延续着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风俗,相信这些好的文化传统一定是会被人们继承下去的。

那么在闽南农村的结婚风俗中,都是有什么讲究的呢?闽南地区的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闽南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很独特的,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闽南地区的婚俗中,虽然各地在某些程序上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一般都有六礼,即:问名、纳采、纳征、纳吉、请期、亲迎。

一、准备

由媒人或者由新郎推荐一个人到新娘家里谈聘礼和衫裤钱、系红包,双方家庭会针对聘礼情况进行一个协商,一般情况下女方家庭提出的条件不太过分的话,男方家庭都是会接受的,你来我往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

聘礼数额看协商情况。现在一般农村聘礼10万到50万不等。

衫裤钱包括新娘的婚纱礼服以及三金首饰等。男方家庭。一般5万到10万。

挑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系红包,系红包的意思就是先带一部分的钱和礼品给女方父母。

担盘,抬盘在闽南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结婚习俗。所谓的抬盘就是:猪脚、芝麻酪、红蜡烛等闽南婚礼必须品,带到女方家里去,女方不能全部收,只能收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再加一些芝麻、五谷类的东西让其载回去。

上头,结婚当天,新郎新娘的父母,需要为子女梳头梳三次,一梳相敬如宾,二梳儿孙满堂,三梳白头偕老之意。

在闽南这个地方,很多人基本都听不懂他们的方言的,所以方言也是一道门槛哦,幸好这次婚礼中有两个人本来就是闽南人可以作翻译官,一个是我的弟妹一个是新娘的伴娘。随着改革开放,闽南人需要说普通话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交流起来并不困难。

二、迎亲

新郎带着彩车和红包(10元,20元,50元,200元不等),和一帮兄弟,在媒人的带领下到新娘家,用红包“砸”开新娘的门,哈哈,这次我也巧妙地抢了300元的红包。新郎的兄弟找新娘的绣花鞋,保护新娘的绣花鞋的人嫌红包(50元)太小了,那帅哥又掏了两个。我说,来给我看看,他递给我看了看,我捏了一下,说道,嗯,是有点小,拿大点的吧!帅哥们转身商量了一下,又拿出了一个红包,要鞋子,我一把抓了过来,捏了捏,嗯这个还有点厚,再加一张就可以了,顺势塞进自己荷包里。对方索要,我说,送出的红包,哪有再要回来的哟!小帅哥的脸红了。

只是不像我们湖北人迎亲时,大老远就放鞭炮,也许是城市禁鞭的原因吧!

临出门前,摄影师要求新郎陪新娘亲朋全体合影。我以为像湖北人结婚时要举行一个认亲仪式,并且被认长辈都要给红包新娘新郎,但闽南人结婚没有这个环节,也许怕我们没有红包吧!

随后,我们作为新娘家所有的亲朋乘坐新郎叫来接我们的大巴车随着所有的彩车一起到新郎家里去。

三、结婚

 

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移风易俗的观念也在渐渐改变闽南人的习俗,在婚礼上很多繁礼俗节也都省略了。但是,在这次婚礼中,最有独特性的是迎祖、祭祖和海鲜宴。为了祭祖,新郎家准备了充分,如设祭台,摆供品,准备了很多纸质金元宝。在开席之前,新娘新郎在族长的指导下,向祖先敬香,行礼,许愿,然后放炮竹,烧金元宝给祖先。随后是海鲜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龙虾,纯粹的海里野生的,一只装一盘,多大呢?一只有1.5斤左右,在500元左右,还有鲍鱼、土龙、海参、海蟹、龙胆石斑鱼、竹笋海鲜汤、玉脂膏、叶参鸽子汤等等,

闽南结婚要准备什么东西

闽南人在婚嫁中戴家埔结婚的嫁妆品种繁多戴家埔结婚,丰富多彩戴家埔结婚,其中有吃的戴家埔结婚,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

闽南结婚风俗有哪些 古今结合有特色

所谓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算是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有所差异的。闽南婚俗在传承过程中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也不断受时代影响而加入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婚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闽南结婚风俗所包含的内容。

一、初识阶段——相亲。

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发展阶段——探家风。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

四、送小定(订婚)

送小定完成就代表这桩亲事已经确立下来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却退婚的话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可见这一程序的重要性。 “‘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82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着物 价上涨增至820元,8200元。” 在闽南地区送小定时,男家会带戒指,糕点,糖果等礼品(不同地方礼品的种类数量不尽相同)到女方家给女方戴戒指,当然之后女家也会回礼。之后双方将礼品分赠给亲亲朋好友来宣告婚事。

五、放大定

放大定也被称为“纳采”、“完聘”。它意味着婚期已经不远了。放大定的彩礼包括婚书、牲醴、首饰、衣裙、礼饼、贡糖、聘金和全猪(“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 俗话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4] )等。在晋江,泉州一些地方会以花包代替礼饼。花包是一种以冬瓜条、花生、白糖、肥肉为馅的大包子。但是现在很多都折成钱或饼票送过去。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六、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头桌客”)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结婚后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其他亲人会到男家探房,请新娘回娘家作客,新郎和新娘会在当天带着礼物去女家,并在当晚回来,这象征“暗摸摸,生查埔” 婚后,女家还要“请女婿”。新郎会和几位亲友一同前往女家而不与新娘一起去。“请女婿度,礼仪甚多,宾主座位和斟洒均严格有序,鸡、鳗两菜上席,女婿应即离席,故民间有‘见鸡飞,见鳗趖’之 说。青阳一带尤其忌上‘乌贼’,否则即会触发事端。”[9] 但是如今很多地方请女婿都提到婚前与轿前盘同时举行。 唐以后陆续有许多中原人因为各种原因迁移到闽地,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共处﹑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闽文化。所以闽南婚俗既深受中原礼俗影响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七、闽南婚俗的特点

(一)念四句

“念四句”是闽南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以闽南歌谣,谚语为主的吉祥话伴随整个婚礼过程,“念四句”概括了婚礼的一些情景和细节并通过谐音等方式来表示对婚礼的祝福,使得婚礼氛围更为喜庆热闹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1.人未到,缘先到。 在新娘到男家之前,媒人要先到男家向新郎的家人“撒铅钱”。铅钱是一种用铅粉铸成的小圆形薄片,“铅”与“缘”谐音,象征着结缘。媒人在撒铅钱时还要念些“人未到,缘先到”,“铅钱撒门口,夫妻吃到老,铅钱撒高高,生子中状元,铅钱撒落地,米粟无埭夏(放不下)”等吉祥语。这些都蕴含着新娘日后与新郎和谐相处,阖家平安,兴旺发达的祝愿。

2.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 女儿出嫁前,娘家要准备两把扇,一把事先给女儿带上轿。女儿上轿后,母亲把另一把扇伸入轿窗,让女儿将所带的扇扔出来让新娘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捡回来,这就是“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因为 4 “扇”与“性”谐音,所以放心扇意为“放心性”是希望女儿放下性子改变不好的习惯。

3.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 新娘到婆家后新娘要跨过烧着的“风炉”。送嫁娘这时要念“ 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人们认为火可以烧去新娘沿路招惹的晦气,祛灾驱邪,还带着红红火火之意据说这一习俗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宋末昺帝南下流亡之时,曾在南安官桥席里山驻跸。当地有一青年叫曾如水,为人诚实厚道,帮忙宋营送柴草,宋帝昺送给他一个取暖的小火炉。曾如水将这只“烘炉”收藏家中, 结婚时在炉中点燃木炭,让新娘跨过,据说婚后生活红火。”

4.除了这些婚礼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念四句”,像女儿拜别父母时的“吉日良时来娶亲,拜别父母养育恩,今日过门从孝顺,双竹透尾发万金”;新娘盖头纱时“纱巾掀过来,添丁大发财,纱巾遮头前,子孙代代出人前”;新娘上轿时“新娘坐乎正,入门才会得人疼”;新娘花轿启程时“佳偶良缘天注定,目屎流落心著惊,轿内坐椅要端正,阿母吩咐著爱听,向望入门翁姑疼,勤俭富裕有名声,期待翁婿有官名,水泼落地轿起行”;新娘出轿时“今日轿门两边开,金银财宝一直来,新郎新娘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新娘跨过门槛时“户碇跨乎过,新娘吃甲百二岁”; 新娘进入厅堂时“新娘带入门,金银财宝满满床,新娘带入厅,新郎好名声”;闹洞房时“新娘真古意,闹久会生气,大家赶紧走,新人著欢喜”等等。

(二)闽南婚礼中的茶文化

当男方到女家相亲时女方父母会叫女儿端茶给客人喝,双方就趁这机会来观察对方以考虑这桩婚事。定亲时,待嫁女会出来奉甜茶,男方客人喝完甜茶会送“压茶瓶”。在闽南有些地方会以鸡蛋茶或桂圆干茶等来替代合卺酒。并且在闽南闹洞房也叫“食新娘茶”。结婚第二天(有的地方时第三天),新娘要和新郎一起拜天公和家神然后给公婆和亲族尊长敬茶,这就是“拜茶”。如果有亲友长辈在他乡不能来参加婚礼,那么新郎家就会用红纸包一点茶叶寄去给远方的亲人以告知喜讯。

可见茶在闽南婚礼上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闽南茶是坚定不移,纯洁,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有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代许次纾在其《茶 流考本》中也有‘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表述。” 茶树只能用种子种植不能移植,人们认为这可以表示对婚姻坚定不移,长长久久的祝愿。而且因为茶树多籽这又可以表示多子多孙。所以茶就成了闽南婚礼的必备品之一。

(三)奢华的彩礼

送彩礼、嫁妆也就是所说的送大定(纳征)。“在城市和部分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明确的‘彩礼’已大致 消失” 金钱成了彩礼的主要部分。女方出嫁陪嫁妆是一种风俗,在闽南这种风俗被流传下来并且产生了攀比的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晋江、石狮地区。在闽南的晋江、石狮等地“嫁妆的价值一般是 聘金的数倍,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聘金和嫁妆的多寡是由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的,但是有的人家为了不失面子,就算借钱也要拿出相当的聘金或嫁妆。 高额的嫁妆、聘金给新人和社会都带来不小的危害。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父母亲常常是倾其一生的积蓄用于子女的婚姻,甚至是通过借债的方式,致使家庭负债累累。这种婚俗助长了通过婚姻谋求财富的想法,金钱成了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感情。而且许多人都想通过婚姻来取得财富,可以少奋斗几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奋斗力。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婚俗造成的悲剧不少。陈埭有一人家娶媳妇订婚时借了几十万的高利贷用来当聘金,结果结婚时女方没按婚俗如数返还聘金当嫁妆。男方母亲知道后昏倒在婚礼上。

石狮有一新娘在结婚当晚一气之下返回娘家,就是因为男方母亲在新婚当晚质问新娘嫁妆为何这么少。为什么出现这种嫁妆,聘金攀比现象呢? 首先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前提,改革开放后晋江、石狮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家庭经济能力都不错。再次如果有丰厚的嫁妆或聘金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件很体面的事。还有就是对于儿女的补偿心态,在闽南有许多出国经商或打工的,收入可能很高,但他们长期不在儿女身边,就会想要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儿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的,许多古老的婚俗仪式已经逐渐被新时代所淘汰和替换,“所谓男女择吉日同时裁衣、安床、合帐、把盏、放心扇、喝合房酒、吃合房丸以及换房、送点心、包嘴饼、合桌、住月、双人还等等,也只是少数上了年纪的家长为了讨个吉利而偶尔为之,绝大部分青年男女已不在乎, 婚礼过程中不少礼仪已被省略不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对于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陋俗应该废除、禁止,像巨额的彩礼,它对于家庭婚姻都会造成很多伤害。对于那些符合社会要求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的习俗要好好保护。

像“念四句”、“拜茶”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好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 现代的婚礼即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被赋予新的文化元素,随着与世界的更多交流,许多国外的婚礼习俗也被融入闽南婚俗中,像婚纱、婚宴等。现在很多结婚礼服都是婚纱式的,闽南结婚忌穿白色的衣服,人们就将婚纱改为红色并与旗袍融合,设计出独特的婚纱款式。照婚纱照也成了结婚的必需要做的一件事。 闽南婚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闽南文化也通过闽南婚俗呈现出来。我们在了解这些闽南婚俗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闽南文化十分显著的特色文化就是它的海洋文化,闽南人敢拼爱拼,从古时候开始就与海外交流频繁,现在随着闽南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更多,闽南婚俗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走向多样化。

福建南安“杀媳案”公公一审被判死刑,案件中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细节一:公公杀儿媳,是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因琐事而积怨已久。案发当天,公公在家中厨房煮稀饭,打开高压锅时被热汽烫伤了手,稀饭也弄洒在地,而他因为儿媳未帮忙打扫,心生不满,随后与儿媳发生口角。

细节二:公公杀害儿媳的方式,是扼住其脖子长达五六分钟,直到儿媳双手下垂。随后,公公用自己的面包车转移尸体、烧尸、毁尸、抛尸,可以说手段残忍。

细节三:儿子竟然有为父亲顶罪的想法。在妻子失踪后,其夫去查监控,根据细节对自己的父亲产生怀疑,并追问父亲。后来儿子也给母亲看了监控,母亲也怀疑并追问,但公公,也就是她的丈夫拒不承认。在此期间,儿子甚至做好了为父亲担责的准备,还向其妹妹交代了几组日常密码。

细节四: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公公死刑。

关于戴家埔结婚和戴学斌夫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11424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