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包子妈妈育儿,以及妈妈包包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孩子咬人,对方家长要开撕怎么办?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包子妈心有余悸。周末,包子妈带着包子去游乐园玩,游乐园里孩子很多,小包子是个“人来疯”,看到那么多人,飞快冲进去玩成一片。
不一会儿,游乐园里却传来一阵巨大的哭声,家长们全都紧张地跑过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小女孩手臂有一块红肿,上面还有清晰的牙印。一问,原来是被小包子咬了。
小女孩被咬后犹如惊弓之鸟,看包子的眼神都十分恐惧。但包子却一脸无所谓,好像事情不是他做的一样。
包子妈又尴尬又着急,一顿责备小包子。小女孩的家长心疼地搂住孩子,查看伤情。见没什么大事,就跟包子妈说:“没事,小孩之间出现这种事情很正常,这次我们原谅你。但是要看好你家孩子,下次别让他再去咬人了。”
围观的妈妈纷纷表态:“咬成什么样?小朋友你为什么咬人?”“孩子咬人就该狠狠地罚,下次他就不敢了。”“小朋友,你这样咬人下次没人要跟你玩了。”
包子妈很感谢女孩妈妈的大度。同时也陷入沉思:其实小包子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咬人了,在家也经常咬爸爸妈妈。只是大人被咬,也没太在意。
孩子咬人到底如何应对?这次好在遇到明理的家长,下次要是遇到一个不依不挠的怎么办?
一、包子妈科普时间
幼儿由于个体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往往表现出多样性,而咬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象。尤其在适应幼儿园托班的这一新环境中,这种状况表现得很明显。
一般来说,孩子咬人主要包括这几种情况:
孩子的口腔敏感期
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性反应;
为了发泄情绪会咬人
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
或者无法表达时,
(包括兴奋、激动,愤怒等);
社会性模仿
即看到别的孩子咬人,
自己也跟着模仿的。
孩子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在大多数情况下, 咬人并不是一种不良行为,而只是一种技能的缺乏 。
爸妈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因为这是他无意中用嘴巴、牙齿去认识事物,与故意用牙齿去攻击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需要注意的是, 面对孩子咬人这一行为,爸妈千万不能视为小事 。 如果孩子养成咬人的习惯,那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要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爸妈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耐心地慢慢指导。
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很强的记忆力,爸妈要坚持不懈地提醒他不能咬人,慢慢地,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改正。
那么,当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爸妈要怎么去引导孩子呢?
二、包子妈支招
其实很多时候,儿童行为是可以避免的,那身为爸妈的我们可以怎么做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呢?
1、 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孩子咬人的那段时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软硬不同的食物,或者准备一些能够咬或尝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感受。
正在长牙的孩子,牙床会很痒,父母应该给他提供一些较硬的食物让他联系拒绝。不用担心孩子嚼不烂或者卡住,孩子的咀嚼能力是很强的。
2、 和孩子玩“假扮”游戏
假装你们两个在因为一个玩具吵架,并且你正要去咬她。这时,要停下来问:如果我咬你,你会有什么感受?你更希望我怎么做?
然后,再假装你们因为玩具吵架,并让孩子试试她刚才说的替代咬人的建议。
孩子的行为具有 突发性 , 即使做到了预防引导,也会有偶尔疏漏,当孩子把人咬了, 家长要注意:
1、不能用惩罚的形式
有些爸妈不知道孩子正处在口腔敏感期 , 因此,当一两岁的孩子咬人时,爸妈常会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孩子还小,并没有完全的自控能力,他也许是想对人表示好感。
大人如果用惩罚的方式回应孩子,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
2、 千万不能反咬孩子
伤害一个孩子并不能帮助他停止伤害别人。3-4岁以下的孩子无法理解共情之类的抽象概念,他们能够理解具体的例子,并模仿你的行为。
三、面对咬人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做呢?
1、 先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要先安慰咬人的孩子,然后让他帮助一起安慰被咬的孩子。有些人认为,安慰一个刚刚咬了人的孩子是在奖励不良行为。事实并非如此,拥抱和安慰能使孩子对你的爱感到放心。
2、 要向被咬孩子的父母道歉
态度要真诚,并对被咬孩子的伤情表示关注。要安慰被咬的孩子,让孩子看到应以爱的方式对待人。
3、 不要惩罚孩子,应冷静处理
如果被咬孩子的父母认为应该惩罚你的孩子,你要坚持立场:“我能看出我们有不同的理念,对于我们任何一方来说,试图改变对方都是不尊重的。”然后,带着尊严和对自己以及对方的尊重离开,比起别人怎么看你,你的孩子更重要。
幼儿园里的孩子尤其容易发生摩擦
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
家长的处理方式尤为关键
尽管“冲动是魔鬼”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但面对自己的孩子被伤害
很多家长会因为心疼一下子失控
“了不起的爸妈”,专注0-8岁育儿知识服务,每天2分钟,育儿不用愁!
家长一定要知道,宝宝的三大天生需求是什么,怎么满足?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些场景特别熟悉:明明气温不低,但是家长们总是要给宝宝们捂得特别严实,里三层外三层,简直把他们裹成了一个小包子,俗称“有一种冷叫做家长觉得你冷”;宝宝其实可以自己走路了,但是家长还是扶着、抱着,生怕他们摔到自己;宝宝个头比别的孩子稍矮一点,家长觉得一定是营养没跟上,所以不长个,便给他们各种补钙、补锌,补营养品;宝宝明明吃饱了,还总想让他们多吃点,“再吃一口,最后一口,吃完这口就不吃了”,生怕宝宝没吃饱,没吃够;但是家长们很快发现这些做法不但没有给宝宝的成长起到促进的作用,还给宝宝的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效用。
家长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做法,原因是家长们在育儿的道路上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尽管家长们的初心都是“为了宝宝好”。其实,宝宝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例如一出生就知道模仿、学习,知道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有危险要避开,这些都是一种本能,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事事包办。
一、 宝宝有哪三大天生需求?
1、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保护自己是所有生物的生存本能,作为“高等哺乳动物”的人类也是一样的。因此,趋利避害是每个宝宝与生俱来的能力,当身体不舒服时,宝宝会用哭泣发出求救信号,到了陌生的环境他们会用烦躁、不安的行为告诉爸爸妈妈自己害怕了,需要保护。
2、身体成长、心智发育
宝宝的生长发育包括身体成长和心智发育两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身体机能由柔弱到健全,心智由稚嫩到成熟。宝宝的生命历程与“春华秋实”一样属于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言。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有意识的去学习一些知识,却不可能一下子长得像爸爸妈妈那样高,更不可能立马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
3、营养吸收
万物生长都需能量,宝宝的生长发育也离不开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只有摄取足够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水等,宝宝才能健康的成长。所以,对营养的摄取是宝宝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可见,宝宝的本能就是让自己安全、健康的成长,但家长们却常常觉得他们还小,什么也不懂,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照顾、教导宝宝,却忽略了宝宝的天性,从而忽略了宝宝真正需要他们去帮助和引导的需求。
二、面对宝宝的天生需求,爸爸妈妈经常会有哪些错误的做法,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
1、 “宝宝不要碰,危险”
好奇心是宝宝的天性,对于未知物他们总想去探究一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宝宝需要在不断地探索和失败中摸索经验,构建自我保护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家长们总是害怕宝宝受伤,于是在地板上铺上爬行垫,给各种家具带上防护套,将能收的物品全都收起来,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碰。这样的过度保护,虽然会让宝宝不会磕着、捧着,却让宝宝失去了锻炼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变得胆小没有独立性,当他们离开家人的保护时,会摔得更惨。
2、 “多穿点吧,万一感冒了”
家长往往认为宝宝穿的越多越好,总是不顾孩子的反对给他们穿很厚,最后导致孩子因为太热而出很多的汗,宝宝如果在脱衣服的时候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反而会伤风、感冒。实际上,宝宝是知道冷热的,这是他们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本能。此外,适当的寒冷会刺激他们的身体产生应激反应,有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孩子总是穿的太多,不但对冷热失去了自我应对的能力,身体素质也变得更差。
3、“多吃点吧,吃得多长得高,脑子更聪明”
家长们认为,生长发育、营养吸收是宝宝三大天生需求之二,那多给宝宝补充营养,多给他吃饭不就好了?这种想法的初衷没有错,但是存在认知误区。一方面,正是因为吃饭、生长是宝宝的天生需求,所以宝宝自身知道饥饱,当他们吃饱饭,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就会停止进食。家长给宝宝吃太多,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甚至厌食;另一方面,吃得多跟脑子聪明不聪明没有关系,家长给孩子吃再多维生素、DHA等补品,大脑也不会因为吃的多就吸收的多,他们只会吸收自己需要的量。而且,一些不良商家在补品中添加了一些非法成分,如雌激素等,总吃这些补品,会对孩子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生理机能紊乱,影响正常发育。
4、 “给宝宝报个特长班吧,别的小朋友都会画画了”
家长看到别的宝宝学美术,就让自己的宝宝也去学美术,看到别的宝宝学了架子鼓,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架子鼓,这是很多家长容易进的误区。“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很多家长却总是不顾孩子的意愿,单方面给孩子报一堆他们不喜欢的兴趣班,却忽略了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孩子对不感兴趣且不擅长的东西自然会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成绩平平,而真正喜欢的又没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反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平庸。
5、“教宝宝认字吧,别人家的宝宝都会背三字经了”
宝宝的智力成长可以说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宝宝的智力发育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很多家长太过着急,看到别的宝宝会背诗,会识字,就恨不得自己的宝宝也能出口成章,却忽视了每个孩子是有差异性的,报认字班、国学班、数学早教班等等,恨不得宝宝一下子变成小天才。宝宝的精力和能力有限,更何况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劳心费神的学习很容易引起身体疲劳,进而引起心理上的厌倦,使宝宝对学习失去兴趣。
说了这么多,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委屈,宝宝又不会交流,甚至月龄小的宝宝连讲话都不会,怎么知道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家长们不妨试这几种方式,具有针对性的去照顾、教导宝宝。
抱新生儿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新生儿可以竖抱吗?
注意将新生儿的头、颈椎、脊柱保持在同一竖直的水平线上,不管宝宝的年龄多大,都是可以竖抱的。所以只要竖抱的姿势正确,尤其是确保新生儿的头部和颈部有支撑物得依靠,就不会危害脊柱。正确的竖抱姿势应该用手托住宝宝的屁股,肩膀提供给宝宝胸部依靠。
因为新生儿由于颈部、背部的颈椎、脊柱骨骼发育不全,没有足够硬的支撑力支撑头部,竖抱姿势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头部前倾的情况。
低头的姿势导致头部重量和整个上半身的重量都压在脊柱上,会改变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对脊柱的正常发育有很大影响。
家长担心之处就在于此,但只要知道正确的竖抱姿势,完全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同时竖抱也有诸多好处,在清醒时喂奶后将宝宝竖抱起来,更有利于拍嗝,减少吐奶发生的机率。竖抱后宝宝接触大人的身体面积较大,有利于增强宝宝的 情感 寄托。
正确的竖抱姿势还能训练宝宝抬头,对颈椎、脊柱的发育都起到了一个好的训练作用。
最近,我后台收到很多新手父母的信息,问新生儿怎么抱最安全舒服呢?刚出生的宝宝全身还是软绵绵的,看上去是那么娇柔,头部还无法抬起,颈部和背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支撑无力。面对软绵绵的“小包子”要怎么抱呢?
经常抱抱新生宝宝,会增加亲子之间的 情感 交流,也会使宝宝的体形更健美。但是,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父母,如果突然把宝宝抱起,让宝宝的颈部和头失去支持时,宝宝往往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哇哇大哭。因此,用最安全、舒服的姿势来抱宝宝至关重要。
掌握正确的抱宝宝姿势很重要
我们抱新生宝宝的重点是动作轻柔,保护好头、颈和腰部,给宝宝头、颈和肢体很好的支持,不仅要舒服,还要让宝宝有安全感。符合此保护要点的抱宝宝姿势有5种,新手爸妈早了解,就能更好地抱宝宝。
(1)和宝宝心贴心抱
抱宝宝时,最好让宝宝的脑袋贴近妈妈的左胸,耳朵贴着妈妈,妈的心脏,让宝宝听见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因为宝宝在妈妈体内听惯了妈妈的心跳,出生后让他再听到这样熟悉的声音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很容易适应这种环境,而使情绪平静下来。
我个人的经验是:抱宝宝面对面,心贴心,一只手托住他的臀部,护住腰部,另一只手护住颈部和后背,妈妈可以轻拍宝宝后背,也可以轻轻摇动身体,这是一种让宝宝感到安全和舒服的姿势。
(2)面对面抱宝宝
抱新生宝宝的重点在于头、颈、背部和屁股这几个关键部位的支撑,尤其是颈部,新生宝宝的颈椎尚未发育完全,一定要保持其水平状态。妈妈抱宝宝时,采用面对面地抱新生宝宝,这样能够随时看到宝宝的反应,有异常情况也能及时发现。我家宝宝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在宝宝吃饱的时候,我比较喜欢用这种抱法,我可以随时观察宝宝是否有不适。
(3)宝宝趴卧于手臂上
将宝宝面向下抱着,让宝宝的小脸颊一侧靠在妈妈的前臂上,双手托住他的躯体,让他趴在你的双臂上,这个姿势还可以来回摇摆婴儿,往往会使他非常高兴,宝宝很喜欢这样的抱姿。我家宝宝出生后第二个月,出现了黄昏哭,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是用这种抱法。通过我的个人实践 ,这种抱法,对宝宝出现的不适,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4)横抱于臂弯中
宝宝仰卧时,妈妈用左手轻轻插到他的腰部和臀部下面,用右手轻轻揽住宝宝的头颈下方,慢慢地抱起他,这样,宝宝的身体有依托,头也不会往后垂;然后将宝宝头颈下方的右手慢慢移向臂弯,将他的头小心放到臂弯中,这样将宝宝横抱在臂弯里,会使他感到很舒服。我宝宝在哄睡的时候,我喜欢这样抱着她哄睡。
(5)宝宝面向前抱
当宝宝稍大一些,一般三个月左右,可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头部时,让宝宝背靠着你的胸部,用一只手托住他的臀部,另一只手围住他的胸部。这样的姿势可使他的视野更开阔。我家儿子三个月的时候,他的颈部已经很有力量,可以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头部,我就经常用这种抱法。
哪种抱法不适合新生儿呢?
育儿 专家建议,新生儿尽量不要竖抱。因为新生宝宝的头占全身长的1/4。竖抱宝宝时,宝宝头的重量会全部压在颈椎上。而宝宝在1~2个月时,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应防止这种不正确的怀抱姿势对宝宝脊椎的损伤。这些损伤当时不易发现,但可能影响宝宝将来的生长发育。所以抱新生宝不宜竖抱,竖抱时也一定要将宝宝的头靠在妈妈的肩上。
小书虫妈妈温馨提示:
我喜欢把宝宝当“大人儿”去照顾,例如抱宝宝时多同宝宝说话、唱歌,用眼睛温柔地注视宝宝,轻轻地抚摸宝宝,与宝宝有身体的接触。研究表明:妈妈温柔的眼神、话语和抚摸对宝宝身心 健康 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使宝宝的视野更开阔,受周围环境的刺激更多,对宝宝的大脑发育、精神发育及身体生长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如果你周围有学龄前的儿童,可以推荐他们用一下【猫小帅识字】这款识字软件哦~在手机上下载就能用,里面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 游戏 ,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学习汉字。
抱新生儿是有讲究的,别出了力还不讨好!新生儿哭闹时,可以竖抱吗?
1、不能竖抱?
首先明确下,竖抱新生儿没有绝对的不可以。新生儿可以竖抱,但不适合长时间竖抱。曾经竖抱过新生儿的宝妈们,不用太过于担心,短时间竖抱是不会影响宝宝骨骼发育的。知道长时间竖抱对宝宝身体发育不好,及时改正过来就好了。有的宝妈会发现,哭闹的新生儿,有时竖抱起来反而会止住哭闹,是因为竖抱还存在一些好处。
竖抱时,宝宝的视野是开阔的,新生儿视力虽然没发育完善,但竖抱会让新生儿视野开阔,这个姿势会让他们很舒服。
竖抱时,新生儿可以紧贴妈妈的胸膛,这样新生儿安全感强。新生儿哭闹,很多时候是缺乏安全感了。
竖抱时,呼吸顺畅,消化顺畅,在宝宝刚吃奶后,竖抱下拍嗝,防止宝宝溢奶。
竖抱有这些好处,所以有时新生儿哭闹,竖抱起来就不哭了。但新生儿骨骼还是很软的,骨骼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长时间竖抱会影响骨骼发育。
竖抱新生儿时间要短,次数不要太过频繁。偶尔竖抱时需要护好新生儿的颈椎,腰椎,保持宝宝鼻孔呼吸通畅。
2、可以摇晃抱吗?
不建议摇晃抱。新生儿颅骨也是软的,大脑处于发育期,新生儿发育中的大脑就像“半瓶水”,若新生儿经常处于摇晃状态,影响大脑发育。
可以把新生儿抱在身上,随着大人的身体一起轻轻走动,这样既达到“晃动”的效果,又不用刻意去摇晃宝宝。
3、抱新生儿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让新生儿的颈椎,腰椎,胸椎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新生儿的头部,腰部,需要被托住,这种方式是符合新生儿生理发育特点的。宝妈抱新生儿时,要让宝宝尽可能地贴近自己的胸部。这样宝宝听着妈妈熟悉的心跳声,更有安全感。
以左侧抱为例,将宝宝的头部放在左臂弯里,用左肘部护住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住宝宝的背和腰。用手托住宝宝的屁股,后背,头颈。宝妈的臂弯可以作为宝宝的枕头,自然地把宝宝抱在胸前。宝妈的姿势越放松,宝宝就越舒适。
一手轻托宝宝头部和颈部,一手托住娃的腰、腿和小屁屁,让宝宝竖起来并靠在家长的肩膀上。与竖抱略有不同的是,这种抱法孩子更多地是趴在肩上。给孩子拍奶嗝经常采用这种姿势,用手在宝宝背部轻拍,排除掉胃内空气,让宝宝更舒适。
另外,新生儿期,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躺着是最舒服的,也最利于身体发育。新生儿期,尽量多躺少抱。
你习惯于用哪种抱姿来抱小宝宝呢?
抱婴儿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抱四个月以下的小宝贝时,可以采用侧着抱的方式,重点保护好宝宝的头部和腰部,因为这两个部位的骨骼还没有发育起来,在抱着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柔软,而且宝宝还不能自己控制,所以抱着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这两个部位,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等孩子学会坐着之后,就说明腰部和颈部的骨骼发育已经非常好了,这时候的怀抱姿势就可以多一些了,比如背着让宝宝坐在自己的腿上,然后抱着宝宝,还可以让宝宝竖着靠着自己的身体,另外侧着也是可以的,但是这阶段的孩子一般都不会再配合了。
等宝宝上了一岁之后,基本上都学会了走路,这阶段的宝宝妈妈应该减少抱着的机会,让宝宝自己学一学走路,而且以后也不会变的矫情,反而是会变得喜欢自己走路,不爱粘着家长,这是锻炼孩子的好时机。
三岁之后就可以教宝宝开始识字啦,我闺女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认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 【猫小帅学汉字】 挺不错的,我闺女用了1年多了,特别喜欢,现在还经常给我讲故事,棒棒哒。
五个月宝宝奶睡的危害
在多次的睡眠咨询里,困扰宝妈频次最高自然是奶睡——因为奶睡是一个魔法,哼哼唧唧不肯睡的小恶魔一给奶立马变成乖巧安静的小天使,尤其适用于新生儿和低月龄婴儿;
但奶睡更是一个魔咒,长期奶睡,宝宝和宝妈都受罪,于是有些妈妈为戒除奶睡“狠心咬牙”让宝宝哭了几天,最后——以两败俱伤来收场。
简直是“成也奶睡,败也奶睡”。
奶睡,确实不是个轻松的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戒除的。今天,我们先聊聊什么样的奶睡是需要戒除的,什么样的奶睡是可以接受的。
做快乐的父母,养育快乐的孩子
在正式进入今天的话题之前,我要在这里跟各位想戒除奶睡的妈妈们介绍王荣辉的育儿理念:我倡导做快乐的父母,养育快乐的孩子。
▲这张动图,用小包子的话说就是“笑出猪叫”~看了就开心
所以,关于戒除奶睡,我们会推荐比较温和的方法。我们倡导从婴幼儿阶段,使用科学的快乐的育儿方法,来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说睡眠能力,进食能力,运动能力,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是未来学习和生活等一切的基础。孩子睡眠能力发展的好,妈妈和宝宝都不会被奶睡所困扰的。
不是所有的奶睡都要戒除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奶睡都需要戒除呢?当然不是。
新生儿阶段的奶睡是可以接受的。
新生儿有超过18个小时都是在睡觉,甚至有的宝宝22个小时都在睡。所以,前4周的宝宝是会吃着吃着就睡了。4周之后的宝宝,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多,需要各种各样的活动,此时,吃和睡需要慢慢分离。因此,在宝宝对奶睡形成依赖前,粑粑麻麻就需要学习更丰富的哄睡和安抚方式,而不仅仅是靠奶哄睡(今晚文末可以进群试听学习睡眠课,有需要的宝妈可以留意下)。
所以咱们今天分享的戒除奶睡,是不包括新生儿、不包括进食能力还很弱的宝宝,不包括吃奶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宝宝。当宝宝逐渐长大,睡眠能力和安抚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不再依赖奶才能入睡时,奶睡可能会给宝宝和妈妈带来各种各样的干扰,此时的奶睡是需要戒除的。
除了上面两个原因之外,是否戒掉奶睡取决于宝宝和妈妈自身的感受。
比如:有些妈妈特别享受和宝宝奶睡,她并没有因此而感觉辛苦;奶睡没有影响到宝宝的睡眠质量、口腔、牙齿的发育等。
如果妈妈也很享受奶睡的过程,那么,奶睡是不一定要戒除的。
母乳喂养的2-3个月宝宝,奶量与进食量的供需趋于平衡了,宝宝在15-20分钟能够吃饱的;清醒时间较多,并且清醒时可以玩一会儿的宝宝。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为戒除奶睡做准备了,减少宝宝入睡前对奶的依赖。
特别说明
戒除奶睡不包括戒除夜奶。因为此时的宝宝夜间有进食需求的。奶睡可能带来的睡眠危害
奶睡造成的影响,宝妈们也许已经在生活中体会到了不容易。不过还是想在这里多提醒宝妈几句,作为戒除奶睡的支撑和依据。
①睡眠环境不一致易惊醒
宝宝睡觉时,尽量保持睡眠环境一致,比如纸尿裤的干湿、光线的明暗、睡觉的位置等。因此,习惯奶睡的宝宝,是含着妈妈的乳头入睡的,如果宝宝睡着睡着发现妈妈的乳头离开了,就很容易惊醒。
②吃得过饱易醒
宝宝在入睡前已经吃饱喝足,但因为奶睡,还会不断地吃奶,宝宝就可能会过饱,因此睡觉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过饱或腹胀不舒服而醒来
宝宝不爱吃蔬菜,该怎么办?
看到这个标题,深有感触,因为我就经历了两代人宝宝时期不爱吃蔬菜的情况,但是经过改善,现在宝宝已经爱吃蔬菜了,分享一点心得给您。
第一代,我自己,小时候从不吃青菜,只吃白饭泡点汤。
到我10多岁的时候,我还是不爱吃青菜,所以记忆清晰且深刻,也因为不吃青菜,导致我小时候面黄肌瘦,头发干枯,个头也不高,还有胃肠的问题等。
第二代,我家孩子,当孩子开始正常吃饭后,也是很不爱吃蔬菜,我开始头疼并且反思这个问题。
我开始回忆我小时候不爱吃青菜的原因,大致如下:菜切的块太大;菜炒的太硬,咬不动;太塞牙,还有一些青菜筋嚼不烂;青菜味淡,还有点涩。
分析完这些原因,再结合孩子平时的表现,我做了以下改善:
1、尽量把任何青菜都切碎或者小块。即便是小油菜这类,也不会整棵地炒,尽量利于孩子咀嚼。
2、尽量把菜炒的软烂一些,比如炒土豆片这些,也会炒绵软的。
3、如果吃完有塞牙现象,我也会鼓励孩子吃,吃完我用牙线给他处理,不会让他难受半天。
4、尽量多做一些饺子、包子这类的,把青菜和肉混合在一起的食物,孩子就很爱吃。
总的来说,鼓励宝宝吃蔬菜,一是要照顾宝宝乳牙硬度不够、牙缝大的特点,二是要培养宝宝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总之,只要妈妈用心,且大人不带头偏食,宝宝也会改善偏食的习惯的。
关于小包子妈妈育儿和妈妈包包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