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浩浩妈育儿师,以及超级育儿师浩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这样养大的孩子,比穷养更悲哀
有人说,“被贫穷包围的人,有太多血与泪的挣扎!”
不得不承认,贫穷的家庭真的不好过。
但比起穷,易怒的父母才是整个家庭的悲哀。
《沉默的病人》一书中,心理治疗师西奥说,小时候父亲总会骤然大怒。
一句无伤大雅的话,一个稍有不同的见解, 都能瞬间点起一把怒火。
西奥感觉“整个房间都在颤抖”,于是,他便“吓得一头钻到床底,躲到墙边”,希望“砖墙把我吞噬,好让我瞬间消失。”
西奥的描绘,让我这个成年人的心瞬间揪起。
贾兰华曾说:
当最爱的父母发火,无助的孩子只能颤抖。
这种精神折磨带来的伤害,远比家庭贫乏,要深得多。
01 那些易怒的父母:杀掉了安全感
心理学家 曾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它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
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在父母点滴陪伴中建立的。
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抵御外敌的战友;
而易怒的父母,却是杀人于无形的刽子手。
陈乔恩曾多次提到,小时候对妈妈惧怕到极点。在妈妈易怒情绪中长大的她,妈妈的脚步声便是“魔鬼的声音”。
这让她曾一度孤僻和抑郁,宁愿独自跑到墓地里,看着那些阴森孤寂的墓志铭,也不愿回家。
而长大后的陈乔恩,却明确表示自己:缺乏安全感。
她还自称,不喜欢惊喜,喜欢独居生活,容易烦躁。连好友安以轩,也曾吐槽她太宅,而且只跟家里的猫讲心事。
正如乔恩所说:“ 人内心都是温暖的,只是有时候必须武装自己,或者忽略一些自己的感受。
母亲的易怒, 恐惧的童年,或多或少,杀掉了她太多弥足珍贵的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长大后,她便躲于壳中。”
而最终让她破防的,正是因为这个叫Alan的人:“能看透我的壳,感受到我内心。”
是啊,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会隐藏甚至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连展示脆弱的勇气都没有。
他们轻则自卑、敏感,讨好;重则焦虑、交际障碍,甚至抑郁。
所以,请别让你的易怒,杀死孩子的安全感。
因为他们怀揣的那颗心,不是钻石,而是玻璃:简单至纯,却又敏感易碎。
02 你的大吼大叫,比想象的更可怕
曾有一 育儿 节目,讲了个叫浩浩的3岁孩子,妈妈反映,他经常无理取闹大哭:能刷牙却偏不,能走路却偏要抱。
妈妈觉得:就是孩子太懒,是在利用她。
然而, 育儿 师却在观察中发现,浩浩其实完全有能力独立,而家庭的真正问题,是出自浩浩妈。
她一不顺心,就会大吼大叫:
孩子乖乖玩小 汽车 ,妈妈嫌他“吵死了!”;
孩子对路边摊上肉的种类好奇,妈妈直言“不许问,不要再烦我!”。
育儿 师评论:
这个家庭给她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尖叫。
最后节目组让妈妈做了场声音体验,将日常家中声音放出。当刺耳的训斥声扑面而来,妈妈开始恐惧害怕,最终捂耳蹲下痛哭。
当成为局中人,她终于体会到了易吼易叫给人的感受,说:“根本不想在这样的家呆着”。
在我看来,浩浩妈妈是爱孩子的,也许她只是在“教育”孩子,也许只是被疲惫的生活磨灭了耐心。
可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科学的规律,孩子的哭泣与“不听话”背后,藏的正是需求与无助。我们不能把孩子框在——大人们自以为对的准则里,一不符合,就埋怨拒绝。
正如 育儿 师所说,低龄的孩子,特别需要三件事:
安全感、好奇心的满足,以及情绪的释放。
大吼大叫,一点一滴扼杀了孩子归属感,更是将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也扼杀个精光,这是在掠夺他们 探索 与学习的机会。
最可怕的是,易怒的我们,对这一些,竟并不自知。
0 3 你的语言,藏着杀人的刀子
易怒的父母,通常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语言暴力,即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
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有一视频,叫《语言暴力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讲的是沈阳看守所少年犯的故事。
马俊,小时常被骂“猪脑子”,后因债主骂其“猪脑子”,持枪杀人。
唐亮,小时常被骂“丢面子”“丢人”。后因竞争对手骂其“丢人”,持斧砍人。
曹夕,小时常被骂“怎么不去死”,后因店主骂其“怎么不去死”,持刀捅人。
……
这些少年犯,都曾在童年,遭受过语言暴力。 这种精神虐待就像毒瘤,在体内扎了根,威力一点也不弱。
克罗斯博士曾做过实验 :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孩子们的内心都是敏感的,当自尊或人格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相似的语言,便勾起了痛苦不堪的回忆。一旦爆发,便如洪水猛兽一般。
《傅雷家书》中说: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也是镜子。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请别再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孩子不是我们的情绪垃圾桶。
04 五个小建议
马克思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而我们内心呐喊:“道理我都懂,可就是控 制不住!”
如果你总在「发怒-后悔--失败-继续后悔」的怪圈中,周而复始的循环。
那以下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① 发火,不如爱自己
生气的原因很多:工作繁忙、精神焦虑、与人攀比、夫妻矛盾等等,而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导火索。大多数的脾气,其实都在表达:我缺爱了。
与其迁怒孩子,不妨多去思考,如何爱自己,去提高自身情绪的基准线。
② 不压抑,不淡定
身为父母,本就不易。压抑自己,只会伤身又伤心,不如对孩子坦诚大喊:我的怒火快喷出来了!我要发脾气了!你快逃!
③ 不用你,而用我
明明是担忧和关心,却总把温和变成责备。生气时,请默数15秒后再开口,并把“你”改成“我”开头,比如,“我担心你……”。
④ 对不起,我爱你
如果还是发生了,请及时沟通致歉,并坦诚生气的真实原因。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要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爱他的事实,从未改变。
⑤ 看书很累,觉察很贵
不管是情绪还是亲子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平时多读书,是性价比最佳方式:比如《非暴力沟通》会提醒你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 游戏 力》会教你如何做亲子联结,《终身成长》会让你换个思维看待问题,等等。
曾经看过一句话,“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觉察。”
哪怕我们不能立刻改变,其实只要我们开始觉察情绪,就是成功的一大步。
05 写在最后
希望我们不压抑不放弃,在不断 探索 与尝试后,用真正平和的心态感染孩子。
稳定的情绪,就是我们可以给的“富养” 。
《少年派》中,林妙妙曾问随和的江天昊: “你知道你爸妈身上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吗?”
——答案是,情绪稳定。
真期待有一天,别人也会这样羡慕你的孩子。
“黄金棍下出好人,打孩子分轻重就好”
有一位妈妈告诉浩浩妈育儿师我浩浩妈育儿师:
自古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是没有道理和科学依据的,打孩子分轻重就好。
我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父母,大多还是教育工作者,奖惩分明。
他们的孩子,除了极个别情况,克制冷静,从小就养成了不错的学习习惯和礼貌待人的态度。
只不过,他们成年后,和父母并不亲密。
他们的关系,类似于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正焕和妈妈的关系。
正焕妈妈被称为豹子夫人,性格火辣毫爽,对正焕和哥哥,不可谓不爱。
但因哥哥生病后,夫妻双方迫于生计,总认为正焕是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所以对正焕的情感有所忽略,而对哥哥关心有加,这就导致了正焕成年后不愿意与妈妈交流,而哥哥性格十分温和。
与正焕同年龄的善宇,什么都会与妈妈分享,善于妈妈骄傲地说,儿子和她之间没有秘密。她反省过自己曾经的忽视,但时间不可流转。
当然,电视剧最后,让正焕和妈妈有学习的机会,重新再建立亲密关系。
但在很多成年人世界中,再也没有那么多机会学习一次重新爱上父母。
大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对于母亲,王朔认为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爱”:“ 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作家能自我觉察,所以才会希望女儿和他之间:
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而是亲密。
因为有爱,每句话要好好说
不曾被爱,就难以学会爱人。
我的先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出生。
当时生存条件颇为艰辛,父母迫于生计,照料孩子的吃穿尚且举步维艰,情感上的照顾几乎是一片荒芜。
在我们的孩子出生后,他刚开始很珍爱父子之情,一旦遇到极端情况,他就回到原来暴怒的模式。
比如,当孩子午睡醒来,哭哭啼啼,他刚开始会抱起来哄一哄,如果没有效果,他就会崩溃,把孩子放沙发上,指责孩子,不准哭!不许哭!这时候,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
我抱着孩子,问他,你还没有睡清醒对吗浩浩妈育儿师?
对。
爸爸大声吼你,你觉得很不舒服吗?
对,他吼我。
爸爸做错了,你要原谅他吗?
不要。
好的,我们先玩一会,等会告诉爸爸,爸爸不准吼我,然后原谅他好吗?
好。
安抚完孩子情绪,也需要及时安抚这个大孩子情绪。
先生委屈地说,真不知道为什么,总这么爱哭,我的孩子,一点都不像我,一点都不坚强。
我听来觉得好笑,说,难过了大哭,这是发泄情绪的方法,你不允许孩子表达,让他封锁在心理吗?而且,他刚刚睡起来,还在睡意朦胧状态中,情绪不佳,孩子只能用哭声表达,这时候只需要耐心在旁边陪伴一会,等他释放完压力就好了。
他听完后,表情轻松了不少。又开始问我,为什么孩子总要我陪着玩?别的孩子都能找同龄小朋友,他的交际能力这么差吗?
我问先生,为什么孩子总想你陪着玩,你知道什么原因吗?说明你的陪伴非常有意义,让他觉得特别开心。他平时也会和其他小朋友玩,完全根据心情来。你不是也总是喜欢一个人待着吗?有什么问题吗?独处是一种很难得的能力,他从小就会,这不是很让你骄傲吗?
先生听完后,彻底放松了自己。
这时候儿子已经清醒了,主动拿积木给他,这是一个“示好”的行为,我对先生说,儿子的情商比你更高呢。
有一次,儿子喝酸奶时,喝饱了后准备摆弄,差点倒在桌子上,我的先生非常用力吼了一声,让他不要这么做,孩子当场吓得浑身一抖。
然后做出一个“停车”的手势,对着先生说,不要吼我!
先生很诧异,然后就抱着孩子说,对不起,我以后一定好好说。
台湾远传曾做过广告片,里面有一则故事是,小女孩在摄影棚装扮好了后,满心雀跃希望妈妈早点看到,于是给妈妈打了电话。
妈妈说,哎呀,我还在骑车,别打电话,我马上过来!
小女孩有点难过,但很体谅妈妈,于是心情沉闷地坐在沙发上等。
等了一会,又给妈妈拨了一个电话。
妈妈劈头盖脸骂起来,都说了不要打电话,我马上就来了!随后粗暴挂断电话。
小女孩听完,眼泪一下蹦出来。
而摄影室另一头,妈妈也看到这种场景了。
这是模拟的真实对话,妈妈看到小女孩哭泣,内心愧疚,而在这之前,小女孩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是不是就这样,孩子和我们一步一步走远了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孩子一样期待你的到来,为何我们总是在辜负呢?
看不见的伤害,并不代表不存在。
因为有爱,所以每句话才要好好说。
因为有爱,你要更多的“看见”
早上刷微博时,看到了《超级育儿师》中关于“浩浩”的故事。
爸爸妈妈求助的难题是:浩浩早上不起床,出门就要抱。
而借助镜头,我们真实看到的场景是:
浩浩早上起床睡意朦胧时,妈妈就把他从床上“拖”起来,“扔”到卫生间,要求迅速洗漱。爸爸说,不要那么急,孩子现在心情不好,在拥挤的时间内,妈妈和爸爸吵了一架。
回家的路上,妈妈指责浩浩只要抱,于是径自往前走,川流不息的车流,让人看得十分揪心,孩子也不停哭闹。
整个脑子里充斥着尖叫。
孩子的哭闹,妈妈的吼叫,丈夫的不耐烦……
成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爸爸上班养家,回家带孩子不容易。
妈妈全职主妇,做家务带孩子不容易。
但最不容易的,还是孩子。
别忘了,他当初可是带着爱与喜悦降临的。
可是,一般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成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带来的伤害。
所以,节目组呈现了一种新的方式,让妈妈待在一个房间,里面重复播放着她每天吼叫的声音。
最后,她崩溃了……
节目中的老师说,你知道吗:
孩子为什么要你抱,你想过原因没有,你走一步,孩子要走五步才能追上来……
为什么孩子在菜市场特别听话?因为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了,在这个年龄段,他非常好奇这些事物,但你怎么说的?别烦我,我不想讲了,你简直在浪费他的学习机会……
孩子在家里,完全可以自己玩,这是所有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你说了什么,你让他不要吵,甚至用了很粗暴的方式表达,你这样做是大错特错……
你长期这样难以控制情绪,未来只会众叛亲离,你的亲人孩子都会离你而去。
我的妈妈有一个好友,曾经也采用故事中的方法教养儿子。
现在她已经55岁了,40多岁的时候离婚了,儿子外出务工,曾经亲密的一个家,分别在三个城市。
最让她心痛的是,儿子一年最多打一次电话,也从来不给她钱花。
她感叹,真不该养孩子,花那么多心思,养的白眼狼。
可能她忘了,曾经她家里打孩子的棍子,都有二十多条……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总要讲童年,总要讲原生家庭,是不是太计较了?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传统教育总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实恰恰相反。
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的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从来都不赞同:黄荆条下出好汉。
超级育儿师浩浩是第几期?
《超级育儿师》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dy4q
《超级育儿师》是中国首次正版引进席卷全球的亲子育儿真人秀节目;首次以真人秀的方式真实呈现“熊孩子”变身“乖宝宝”、“抓狂父母”变身“育儿达人”的全过程。
超级育儿师妈妈吼浩浩哪一集
2020-05-25这一期。在超级育儿师2020-05-25这一期,妈妈嫌儿子吵,妈妈却使劲吼孩子,其中这个孩子就叫浩浩。
浩浩妈育儿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超级育儿师浩浩、浩浩妈育儿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