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育儿方式(林徽因是教育家吗)

时间:2023-01-05 阅读:11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林徽因的育儿方式,以及林徽因是教育家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做母亲当如林徽因,捧兰心蕙质,成就儿女美丽人生

林徽因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美丽的一生,她兰心蕙质,把各种人生角色都演绎得尽善尽美;

做女人当如林徽因,做母亲也当如此,她有着如诗一般的 育儿 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培养出两个优秀的儿女,成就了他们幸福的生活。

在孩子们眼里,妈妈是朋友、是良师,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不同于传统母亲的“酷”妈妈。

都说孩子的名字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祝福,林徽因的一儿一女的名字也蕴含着父母深切的期望。

女儿梁再冰,出生的那一年的年初,爷爷梁启超去世,为了表达对梁启超的敬重和思念,他们给女儿起了这个名字,希望女儿能够继承爷爷的志向,因为梁先生在天津的书房叫作“饮冰室”。

儿子梁从诫,出生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研究一本建筑规范式样的经典之作《营造法式》,书的作者是建筑学的鼻祖、宋朝的李诫,于是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梁从诫,希望儿子做一名对中国有影响的建筑学家。

女儿梁再冰,从小就喜欢看小说,林徽因担心女儿视力受影响,又怕直接干预,孩子会不接受,就在小说上画了一只戴着眼镜看书的袋鼠,并在旁边写道:“鼓励你读书的嬷嬷很不希望,这个可敬的袋鼠成了你未来的写照。喜欢读书的你必须记着同这个漫画隔个适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多么酷的交流方式,小姑娘看见这幅画,再读到这风趣的语言,怎么会不接受母亲的建议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母女二人分居两地,八岁的梁再冰和姑姑在北戴河,林徽因在山西考察。为了安抚孩子,林徽因特意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告诉她做为中国人要勇敢,不要害怕,叮嘱女儿要努力锻炼好身体、读好书。

为了让女儿理解自己的意思,林徽因信中的每一句叮嘱,都是一条条列出来的,一共列了十条,还把自己所在的地址,画了一幅地图,让女儿不要惦记自己安全。

可以想象,这样一封安静细致的信,一定能给炮火中的女儿带来安宁,她知道妈妈不论在任何地方,都爱着自己,这封信,梁再冰一直珍藏在身边。

战争爆发后,林徽因全家搬到了昆明,养了一只小猫,却因为寄生虫病死了,孩子们很伤心,林徽因就和两个孩子一起用松柏叶做了个小花圈,还为猫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葬礼。

这一段亲子活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进行了很好的生命教育,日后梁从诫投身环保与保护野生动物,也许就离不开这个儿时的启蒙。

林徽因在昆明居住期间身体非常虚弱,即便如此,她躺在病榻之上,也坚持给孩子吟诵杜甫的名篇,念屠格涅夫的小说,讲米开朗琪罗的故事。

虽然那时的物质生活困穷,却是孩子们精神最富足的时期,林徽因给孩子带来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必要的生活情调,她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

她还以《木偶奇遇记》为教材,教孩子们学英语,她将自己流利的英语一点一点地传授给了孩子,因为有着这样的教育基础,成年后的梁从诫还曾两次担任邓小平的翻译,接待国外的百科全书访华团。

梁从诫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也是几分之差,当时梁思成是清华建筑系的主任,林徽因是建筑系的教授,虽然夫妻二人很想让儿子继承他们的事业,但任然坚持原则。梁从诫改上了第二志愿清华的 历史 系,后来为中国的环保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徽因从本心本性出发,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是人间四月天,虽然她工作繁忙,不能够时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她用爱心、用生活中的点点细节,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孩子,引导孩子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她的 育儿 方法也证明了,做母亲完全可以不放弃自我,做一个孩子们眼中的酷妈妈,与孩子们同心同行同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孩子们会更快乐,更 健康 ,更阳光,就像人间的四月天。

#笑薇读书营##家庭教育##读书跨年季#

@笑薇读书@芒果六斤半

林徽因2个孩子是如何教育的,长大之后做了什么?

林徽因的2个子女林徽因的育儿方式,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林徽因的育儿方式他们姐弟二人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事业,都个个人生成就满满。他们为何如此出色林徽因的育儿方式?除了自身秉性的聪慧以外,其实,很大一部分和母亲林徽因极其特殊的教育方式有关!

林徽因和她的两个孩子们

这个教育方式大致是怎样的呢?特别总结下,一句话:“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怀抱婴儿的林徽因

林徽因,堪称民国第一才女,在事业上,从对事业的痴迷程度来讲,她算得上一个事业狂人,常常,读书、写诗、查资料、去外地考察古代建筑……可以说将人生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自己觉得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但是有一点,她再忙碌,在事业上再狂,但对子女的教育,她却从来不会疏忽和松懈,她还是个非常合格的母亲!

林徽因的世界很忙:古建筑保护

林徽因和她的孩子们之间,他们的相处犹如朋友般,在孩子们从小到大,她给予了孩子们足够的爱和尊重,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在孩子们心目中那个“最好的妈妈”。究竟,林徽因的教子秘方是什么呢?其实,朴实而易行,而又尽是乐趣。

母子情深:林徽因与孩子们

林徽因式教子方式1:在家一起读书看报,在外一起出去看世界!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她常常躬身力行,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培养他们爱阅读的习惯。闲暇之余,她还会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走出去,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增长他们的阅历和见识,比如故宫、天坛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林徽因带孩子们一起外出看世界

林徽因式教子方式2:人生的成长,从每天一则日记开始!

在培养孩子学习意识上,在梁再冰和梁从诫很小的时候,林徽因就给他们二人各准备了一个日记本,培养他们每日必写日记的习惯,哪怕每天一段话,一句话,如此日积月累下来,对孩子们来说,既是对学习习惯持之以恒耐力的培养,也是见证他们人生成长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如此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想不优秀和进步都难。

林徽因式教子方式3: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方法居然可以这么有趣!

在培养孩子改正不良习惯上,林徽因的教育方式风趣而循循善诱。

女儿小时候,林徽因发现孩子有些沉迷小说,于是,林徽因画了幅画给孩子,在这幅画上,除了旁边加上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外,图画中是一只肚子肥肥,脚底下散乱放着书,肚袋里揣着书,手里捧着书,眼睛几乎都要凑到书里去的袋鼠。林徽因以这样风趣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双儿女如此优秀,离不开“善平放淡孝”这五点

有着“民国第一才女”之称的林徽因,即是诗人,又是书法家、画家、女建筑师。她如此成功,离不开父亲林长民对她的悉心培养。

她和梁思成结婚以后,生育了一女一儿,后来即使在战乱时期,也把他们培养得十分优秀。总结起来,林徽因对孩子们的教育,离不开“善”“平”“放”“淡”和“孝”这五点。

一:善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共娶了三位妻子,林徽因的母亲是第二位,但因为性格不好,和林长民及林家人的关系非常糟糕。后来林长民又娶了一位三夫人,为他生育了一女四子。从那时起,林徽因这个长姐,就一直帮着父亲带着弟弟妹妹们。

林徽因虽然知道母亲和大家的关系不好,但是,仍将弟弟妹妹们视为一母同胞,不分彼此。正是这份“善”,让她不仅把弟弟妹妹们带得很好,而且还树立了榜样。

在军阀斗争的年代,林长民不幸遇难。以后的岁月,纵然林徽因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儿女,她继续承担着长姐的责任。最危险的一次,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弟弟林恒在北平参加游行活动,被宪兵毒打之后,失去了影踪。那时,林徽因和梁思成焦虑不已,一个在外四处寻找,一个在家一刻不离地守着电话等消息。终于,梁思成把林恒完好无损地带回了家。

后来,林恒参加空军部队后,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了。林徽因还沉痛地为他写了一首名为《哭三弟恒》的长诗,来纪念弟弟和其他殉难的战友: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大女儿叫梁再冰,小儿子叫梁从诫。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了母亲对舅舅他们的一言一行,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身上的善意。因此,他们也学会了与人为善。

二:平

林徽因教育孩子的第二个法宝,就是“平”字。

林徽因得益于父亲对她的培养,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她很小的时候,刚会写字那会,父亲就开始和她通信,而没有把她看成小孩。在长时间的书信来往中,林徽因适应了大人的思维,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超出同龄人不少。所以,在她有了孩子之后,也用了同样的方法。

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常都会到各地去寻找我国的古建筑遗迹,她几乎每晚都会抽时间给孩子们写一点信,当看见邮局的时候,就会把信寄回家。虽然那时候孩子们不能把信寄出来,但是他们却在家学着回信了。

就连林徽因的美国闺蜜费慰梅,在美国给他们写信来之后,梁再冰也会和妈妈一起给她回信。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也顺便加深了对英文语法的印象。

这种平等的教育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孩子们得到了相应的尊重,也就表现出了应有的成熟。

三:放

“放”是林徽因在教育上的第三个法宝。

在有条件的时候,她对孩子们是实行“放养”的。抗战时期,他们随着北平的各大院校迁移到了祖国的西南方。在四川李庄的时候,由于暂时没有学校,林徽因就实行了她的“放养”模式。

自从1930年林徽因患了肺病以后,她的身体就时好时歹。梁思成又要随着考古队去四处寻找古建筑,当她身体允许的时候,她就会带着两个孩子,在田埂上、竹林间到处玩耍。她还和孩子们到附近老乡的作坊里,一起观察那些陶制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些经历,让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妙,也很直观地懂得了一些日用品的制作过程。对整个生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淡

从抗战爆发后,年幼的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俩,就颠沛流离地随着父母一路逃难。还在长沙的时候,轰炸、饥饿随时都会袭来。在那样艰苦的日子里,家里已没有保姆、厨师了,林徽因也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地动手做饭、洗衣。毕竟,她的母亲和两个儿女,都需要她照顾。

后来到了昆明时,夫妇俩以为会在昆明待上好几年,于是用尽了储蓄,为一家人盖了一处房屋。那是几间简陋的平房,但是在林徽因的巧手布置下,家里的空瓶子里都插满了野花,让孩子们觉得很温馨。

在她这种“淡然”的态度下,孩子们也学会了 面对逆境时,应该调整好心态,才能更好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孝

林徽因在“孝”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小的时候,就备受全家人的宠爱。可是,相对于母亲的凄苦处境来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此,母亲对她又有疼爱,又有怨愤。更多的是,把自己对丈夫和婆家的愤懑,都会在林徽因这个唯一和她亲近的人身上发泄出来。

母亲的不近人情,给童年时的林徽因带来了不少的阴影。她和梁思成结婚后,虽然知道母亲的性格十分不好,也一直带着她、照顾她。甚至,在林徽因五十年代去世后,身体原本就不好的梁思成,还继续赡养这位老人。

林徽因和梁思成对老人的态度,梁再冰和梁从诫一直都看在眼里的,于是,他们在大人的一举一动中,也懂得了“孝”字的含义。也因此,当母亲卧病在床时,他们姐弟也会学着照顾体弱的母亲。

家长对孩子讲得再多,也不及身体力行的效果好。

梁再冰和梁从诫长大后,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相信,他们也会把母亲的教育方法传承下去。

不知朋友们对林徽因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谢谢您的关注。

(,侵删)

儿女皆才俊,林徽因的育儿经,藏在哪几个细节中?

儿女皆才俊,林徽因的育儿经,藏在哪几个细节中?

最先,用“孩子的形式”沟通交流。

上边一幅小画,是林徽因画给女儿的,那时候梁再冰正沉溺于手机看书,妈妈担心她看坏眼睛,耽搁歇息。因此画好了一幅漫画劝导她,还在一旁,写一段幽默的话。大家在文化教育孩子时,欠缺的往往是这类“交流方式”,在粉丝写的咨询中,很多家长都是在埋怨,真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有时明明就是为他好,换来的却是浓烈的抵抗,乃至暴发亲子冲突。

何不学习林徽因的办法,用孩子的形式和他们沟通交流。从他们的爱好下手,循循善诱的把自己的理解孩子共享,多立在孩子角度考虑难题,她们也会愿意接受。

次之,带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在写给女儿的信中,林徽因画好了多幅小画,这也是她为了调查古代建筑,带女儿走过的祖国河山。看着踏过那么多地区,梁再冰既诧异又骄傲。

实际上,我们家也有一副相似的地形图,来过哪儿就涂上颜色,Tim最近几年,早已基本上把公鸡涂上了。

不论是休闲度假,或是带上孩子工作中,只需可带她们摆脱固定日常生活,眼界广阔的世界,对于他们而言全是有一定的增益值的,都是珍贵的文化教育。

最终,努力奋斗的“楷模效用”。

就算拥有两个孩子,就算硝烟弥漫,就算疾病缠身林徽因都没有停住科学研究的步伐,有这样一个“女强人”妈妈,两个孩子却觉得十分骄傲,一直以妈妈为榜样。

好朋友李晓云是一名护理人员,工作中特别忙。每次见面,她都跟我说:“感觉自己真的对不起孩子,没时间陪伴她。担忧闺女日之后指责她。”

可是前一段时间,她对我说起一件贴心的小事:有一天回家了,见到闺女已经一本正经的给小玩具们“注射”,姥姥喊她用餐,她认真地说:“我会对患者承担!”那不就是她常讲的话吗?

实际上不论你是着书作传的专家学者,或是治病救人的医师,你努力工作的样子,孩子一直都看得见、学获得。对于他们而言,这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如果没有时长陪孩子,也不必过分愧疚,相处过程中的时时刻刻都是育儿教育的好机会。

关于林徽因的育儿方式和林徽因是教育家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6112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