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残忍育儿实验室(残忍的婴儿实验)

时间:2022-12-10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国外残忍育儿实验室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残忍的婴儿实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恒河猴实验,颠覆了人类的育儿方法,拯救了无数的孩子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认为这种 育儿 方式是在伤害孩子,对孩子的心理以及 情感 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打破这一 育儿 观念,他做了一项轰动世界的恒河猴实验,也是被称为世界最残忍的实验之一。他将一部分新生的婴猴进行了产妇分离,小猴子出生之后就独自生活在笼子里,并在笼子里给刚出生的婴猴提供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是由铁丝网做成的,胸前挂着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奶瓶,“铁丝妈妈”只能提供食物,但无法拥抱;另一个是绒物做成的“绒布妈妈”抱起来很柔软,但是却无法提供食物,如果按照华生的 育儿 理论,应该是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会更受欢迎。

然而,实验的结果却令人难以置信,那个摸起来很舒服的“绒布妈妈”居然打败了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

在实验最初的几天里,小猴子大部分是围着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因为它24小时可以提供食物。然而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哈洛发现,笼子里所有的小猴子只有在饥饿时才会去找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其它大部分时间都会黏着这个绒布妈妈,小猴子一吃完立马会离开回到绒布妈妈身边,有些小猴子甚至一刻都不愿意离开绒布妈妈即便吃奶也要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几个月后,实验的结果出来了,如果按照当时华生 育儿 的观念,这部分从小被分离的小猴子应该是比在猴妈妈呵护下的小猴子更加聪明、更加独立、更加强壮才对,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这些从小就被分离出来的猴子和正常成长的猴子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它们明显比正常成长的猴子们胆小、目光呆滞、手足无措、也不懂得和同类相处。

洛河为了进一步做实验,他又在笼子里放入一些猴子们会害怕的东西,比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当小猴宝宝一看到这些东西,会跑到绒布妈妈怀里钻紧紧的抱住它,似乎这样可以给它更多的安全感,而铁丝妈妈被晾在一边,甚至连看一眼都不看。最后洛河干脆把绒布妈妈拿走,只留下挂着这个奶瓶的铁丝妈妈,然后再拿玩具吓小猴子,可即便是被吓得瑟瑟发抖,小猴子也不靠近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没有绒布妈妈的怀抱它就蹲在角落里缩成一团,一边颤抖一边尖叫。

而后洛河又继续下一个实验,将小猴子分别放在3种不同的笼子里,3个笼子里面都放了很多小猴子喜欢的小玩具。第一个笼子里有绒布妈妈和玩具,第二个笼子里有铁丝妈妈和玩具,第三个笼子里,只有玩具。

实验的结果是,当笼子里只有铁丝妈妈或只有玩具时,小猴子是非常紧张和害怕的,它不敢靠近铁丝妈妈也不碰玩具,只抱自己的头蜷缩在墙角;而当在有绒布妈妈的笼子里时,小猴子会紧紧的抱着绒布妈妈,在绒布妈妈的怀里,张望着周围的玩具,然后会小心翼翼的试着触碰那些玩具,然后大着胆子将玩具拿走,再回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更为残忍的还在后头,哈洛将绒布妈妈变成一个变成了坏蛋,这个坏妈妈会时不时向小猴子们放铁钉、射水柱来攻击小猴子,吓得它们到处窜。可让人意外的是,不管坏妈妈对它们做了什么,无论怎么攻击或虐待它们,小猴子都会在绒布妈妈停止攻击后义无反顾回到妈妈的怀抱,紧紧的抱着绒布妈妈不放开。

这多么像人类的孩子们,即使被妈妈打骂也依然哭着要妈妈抱,小猴子的这一行为更加佐证了,婴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温暖和抚慰,那些从小就缺乏母爱的人,成年之后极易出现巨大的心理障碍,并且这种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

洛河通过实验得出了两个结论:爱源自于接触而非食物,温暖的接触才是母亲的本性,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训练出来的。按照当时风靡的华生 育儿 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有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认为这种亲情只会让孩子成年之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而洛河的实验则打破了华生的 育儿 理论。

实验证明那些从小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的怀抱去独立 探索 ,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 社会 的人。 越是得到关爱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乐观而充满自信。而越是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就越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实验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数年之后,当这一批从小和自己猴妈妈分离的猴子长大之后,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洛河发现,当初在绒布妈妈身边长大的猴子,在它们成年之后也出现了严重的自闭、自残、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在它们生下孩子之后,还会对自己的孩子暴力殴打,甚至残忍杀害,这个发现令洛河很是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现象,洛河再次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这些绒布妈妈增加了一个晃动的功能并能发出各种好玩的声音,能够让绒布妈妈和小猴子产生互动。然后奇迹出现了,小猴子有一个可以跟它一起互动玩耍的妈妈,在长大后一切正常,可以交朋友,可以正常融入 社会 。于是哈洛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爱存在在三个变量,是触摸、运动和玩耍,只要你能够提供这三个变量,就能够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紧接着,洛河又在一批小猴子出生之后做了新的实验,不给它们任何的假妈妈,让它们孤独地在笼子里生存,在八个月之后,再给它们绒布妈妈和奶瓶妈妈,然后拿玩具吓唬它们时,结果却令人泪奔了,小猴子受到惊吓后并没有奔向任何一个妈妈,而是缩成一团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并发出绝望的叫声。这些猴子在长大后,自然无法融入到正常的猴群,并伴随着自残,攻击等行为。

很多人认为哈洛的实验对于那些猴子来说太过残忍,并且很不人道,因为被实验的恒河猴有很多在实验中丧失了生命!我们要知道,恒河猴和人类有93%的DNA吻合,它们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决断力,并且向人类一样拥有相似和易懂的表情表达,是 社会 化的复杂动物。它们有着有人类类似的发声系统和沟通方式,它们可以通过身体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发声进行沟通。而在这个实验中,无疑对恒河猴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它们是一群拥有 情感 的 社会 化动物!

但这残忍的实验却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 健康 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及时回应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哈洛的实验结果发表之后,一夜之间华生 育儿 法彻底被推翻,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华生的理论被摒弃数十年之后,这套洋垃圾却漂洋过海,被中国的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发现,如获至宝般疯狂的刷屏朋友圈,疯狂的推崇华生 育儿 理论。哭声免疫法、婴儿完整独立睡眠法被一些人当成了 育儿 宝典,万千中国儿童成为这套邪恶理论的牺牲品。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积极向上、乐于 探索 、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图片来片网络,侵删!

那些毒害孩子的育儿法,正在刷屏朋友圈

看点 育儿 过程中,很多家长会参考或学习专家的教育理论,来更好地养育孩子。 但是在使用之前,有思考过这套理论是谁发明?这套理论是否真的合理呢?下文中探讨了曾经风靡世界的华生 育儿 理论,

文丨青木 编丨Jane

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孩子哭够了自己会站起来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独立自强。这套理论流毒之广让人乍舌,反复刷屏 朋友圈 ,即便你没有看过类似的文章,也一定听说过它。

在你把这套理论用在自家孩子身上之前,我想先问你几个问题。你知道这套理论是谁发明的么? 这套理论被权威机构验证过么?

你肯定都不知道,很自然的,你也不可能知道用这套理论教出来的孩子下场会如何。

首先,孩子摔倒不用扶的理论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法。

所谓哭声免疫训练法,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哭泣的时候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最终孩子就会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除此之外,华生还发明了延迟满足训练法和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同样刷屏 朋友圈 。

这套风靡中国的华生 育儿 理论,毒害了无数的中国孩子。因为华生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训练,这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20年,这一年,一个只有8个月大一点的婴儿“小艾伯特”也来到华生的身边。

华生向小艾伯特的母亲支付了少量报酬来让其配合自己的试验,此时的华生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所以小艾伯特的母亲欣然接受了华生的邀请。

华生在小艾伯特身边放了很多毛茸茸的小动物,如小白鼠、小兔子、小狗等。只会爬行的小艾伯特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华生用了2个月的时间,让小艾伯特和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建立了亲密的 情感 联系。

然后,华生开始了他的试验。

华生把一只小白鼠像往常一样放在小艾伯特的身边,当艾伯特开心地想要和小白鼠接触的时候,华生突然在他背后重击一根大铁棒,发出巨大刺耳的声音,当场吓得小艾伯特剧烈抽搐并哇哇大哭。

反复几次试验之后,只要小白鼠出现在小艾伯特的身边,他就会立刻放声大哭并试图躲避。

在华生用其他动物实验几次之后,小艾伯特已经开始恐惧所有毛茸茸的东西,不管是小白兔还是小狗,那些曾经给小艾伯特带来爱与快乐的小动物,现在只要放到小艾伯特的身边,他就会立刻开始恐惧并哭泣。

小艾伯特的恐惧反应,让华生兴奋异常,他据此撰写了一篇论文,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华生的论文一出来就震惊了全球的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华生被公认为欧美最伟大的教育家。

华生以按照成人的需求对孩子行为训练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等一系列看起来毫无问题的 育儿 办法。

在华生的理论体系中,人就是机器, 你对孩子输入什么样的塑造和训练,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输出结果。当孩子这个程序出现异常的时候,只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就可以让其重回正轨。

华生的理论问世之后,受到了大量美国家长的欢迎,戕害了美国数代儿童, 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哈洛,被列为20世界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让几代恒河猴生不如死。但他却因此颠覆了华生的 育儿 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类儿童。

哈洛成为教授之后,为了研究猴子的学习行为,建立了一座猴子的实验室,从此和猴子结缘。为了防止猴子生病传染,实验室执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哪怕是刚出生的小猴子,也要和母亲分离,这叫产妇剥离。

当时华生发明的 育儿 理念认为,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会。

所以在当时的美国,通过产后立刻断奶、让孩子独立睡小屋、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的父母不计其数。

按照这一 育儿 理论,出生后就独立生活在一个笼子里的猴子,应该比自然条件下母猴养育的同类更加强壮聪明。但是哈洛却发现这些小猴子极其不对劲,和正常的猴子行为出现了巨大差异。

这些被产妇剥离的小猴子,目光呆滞,当被撤掉笼子时,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和同类相处。而且,这些幼猴无一例外,都对铺在笼中的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他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

当哈洛想换掉脏毛巾时,这些幼猴全部产生了激烈的抗拒反应,恐惧的尖叫并缩成一团。

按照当时华生的 育儿 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给予婴儿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而过度的亲情,只会让被溺爱的孩子成年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

华生所有的理论,无论是哭声免疫法还是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但是毛巾又不能吃,这些猴子这么喜欢毛巾干什么?

这种现象让哈洛困惑不解,然后哈洛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试验。哈洛给猴子们准备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钢丝网做成的“铁丝妈妈”,上面带有奶瓶,只能给幼猴提供食物,但是无法拥抱。而另一个是覆盖着软垫的“布料妈妈”,只能提供拥抱,但是不能提供食物。

按理说,能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将得到幼猴最大的 关注 和喜爱,但是实验结果截然相反。所有的幼猴,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没有乳汁的“布料妈妈”,绝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边,只有在饥饿时,他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一小会。

而当哈洛把发出巨大声响的机械丢到笼子里恐吓幼猴时,恐惧的幼猴紧紧的抱住了布料妈妈,毫不犹豫的抛弃了铁丝妈妈。

幼猴,将布料妈妈当成了安全之源,因为布料妈妈能给幼猴带来拥抱的安全感,这就解释了为何幼猴如此喜爱笼子里的毛巾,因为它把毛巾当成了自己妈妈的怀抱。

哈洛又做了一个旷场实验,他在幼猴的笼子里放了很多玩具,当笼子里有布料妈妈时,幼猴会大胆的离开布料妈妈,去试图触碰那些玩具,然后迅速返回布料妈妈的怀抱里。

但是当哈洛把布料妈妈撤走时,这些幼猴会缩成一团,表现出非常恐惧的不安全感,给再多玩具也不要,拒绝接触外界的一切事物。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 探索 ,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 社会 。

你以为试验到这里就结束了么?没有,在观察这群猴子数年之后,哈洛发现了更为惊人的现象。当初那群被产妇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群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对小猴不理不睬。8只极其暴力的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的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直接被咬碎头骨而死亡。只有1只母猴,笨拙的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证明,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且没有能力去抚养后代。

哈洛的论文发表后,几乎一夜之间,华生就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华生 育儿 法被彻底推翻。人们发现,小艾伯特6岁即死于脑积水,所以小艾伯特的案例其实并没有支持华生的理论。

但是,华生的孩子们还在,华生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用自己的理论来教育自家的孩子。

华生大儿子雷纳在父亲行为主义理论的教育下,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多岁时成功自杀身亡;华生的女儿Mary,在成年后,同样多次自杀,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甚至延续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酒精成瘾,心理异常,多次考虑自杀。

晚年的华生也开始后悔自己出版的 育儿 理论,表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但是这无法挽回他的孩子和万千美国儿童一生的幸福。

换个角度思考,当年整个美国的精英都没有发现华生的理论有什么问题,一个普通的中国妈妈怎么可能发现“这套教育理论”这里面蕴藏的巨大陷阱。所以,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成为了这套邪恶理论的牺牲品。

孩子不哭的时候,多鼓励孩子站起来,孩子哭泣的时候,请第一时间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需要你。当你冷漠的看着你的孩子时,他的内心世界,和这只幼猴是完全一致的。

冷漠的训练孩子,的确能得到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但是那并不是孩子变乖了。而是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婴儿对母亲和世界的信任,就这么被掐灭在摇篮中,他的未来,将充满孤寂和灰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远方青木“(ID:YFqingmu)

关注 外滩教育

这个实验很残酷却给我们最好的育儿启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同母亲分离,给所有的猴子一样的食物(一组只有铁丝妈妈,一组除了铁丝妈妈外,还有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则没有。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实验期间,只有在有饮食需要时,小猴子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

实验中哈洛发现一些问题,两组猴子长大后都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它们性格极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现了孤独症的症状。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代母,猴宝宝抱着它时,会轻轻晃动,和真实的妈妈更接近了。

这就是著名的恒河猴试验,也叫母爱剥夺试验。

第一、 小猴子都喜欢长时间地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当受到惊吓时,它的第一反应是去找绒布妈妈。当猴子与代母分离30天后,小猴子会第一时间跑向绒布妈妈并与其拥抱,而只有铁丝妈妈抚育的小猴子只会冷漠地呆坐在角落里。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

第二、会摆动的绒布妈妈抚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们会有正常的社交,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第三、那些只有铁丝妈妈来喂养却没有绒布妈妈的猴子有以下症状:

1、消化不良,冷漠呆滞,不能跟任何猴子进行交往。

2、吃手指、发抖,摇摆,就是很焦虑,焦躁,不能安静下来,总是不停地转圈,咬自己的尾巴。

3、所有的公猴都失去寻偶和交配能力,有孤僻症的母猴也拒绝交配。

4、为了让猴子交配,残忍的洛克设置了“强奸架”。36个被迫结婚的母猴当中,只有20个母猴生下小猴,这20个母猴中有7个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有8个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个妈妈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妈妈极其笨拙地喂养自己的孩子。

哈洛说“这个实验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哈洛也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现在新生儿一出生就抱到母亲胸前与其亲密接触,让宝宝感受母亲熟悉的心跳,从而获得安全感。拥抱抚触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安抚焦虑情绪的最佳选择。

有个妈妈上班离开后,十个月的宝宝难过地大哭,而身边的奶奶并没有抱起推车上的宝宝,也没有任何安慰宝宝的动作语言,反而暴躁地责骂:哭什么。

0-6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的安全感主要是家人给予的。婴儿从温暖无忧的美好世界出生后,陌生的环境和感官刺激着他,母亲和家人承担着让孩子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和建立安全感的重任。

安全感影响着一个孩子的语言功能,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处在婴儿期的孩子,饿了要喂,哭了要抱,不哭不闹也要多陪伴,多抚触,多微笑着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和对话,对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要多温柔地抚触他的身体。

电影《自闭历程》是一个根据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电影中的坦普对社交有深深的恐惧,一方面她渴望被拥抱,但一方面她又不敢与任何人有身体接触。富有特殊才能的她设计了一架“挤压机器”。每当她与人相处得情绪焦虑,暴躁不安时,就要躺在这架机器里,通过不断挤压自己,感觉被拥抱,被安慰,来平复无法操控的情绪。也正因为这台机器,她圆了大学梦,从而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拥抱抚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带来安慰,带来自信,带来满满的爱。

有位妈妈在收拾房子时,把女儿玩了几年,脏兮兮的洋娃娃丢到垃圾桶里,女儿立即从垃圾桶里把娃娃捡起来,妈妈又愤怒地与女儿抢夺,争抢中娃娃的一条腿被扯断了,女儿大喊大叫,急匆匆地跑回房间。在女儿房间外,妈妈看到女儿伤心地抚摸着娃娃,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你,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妈妈这时才认识到由于自己和丈夫长期忙于工作,对女儿缺乏关心和关爱,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把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娃娃身上。

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粘人”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互动能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又能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上一辈的人说,孩子出生后,不要过多地抱孩子,担心孩子日后离不开大人的怀抱。可是,不能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在他1928年的畅销书中,罗列了温情过剩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他提议,尽量少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亲一下额头。

哈洛持恰恰相反的态度,他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1973年,丹尼斯发布了对黎巴嫩孤儿院里的一些孩子的跟踪研究报告。这些孩子都是出生后不久就进了该孤儿院。孤儿院里孩子多、护士少,所以在第一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只能在温饱上得到照顾,很少得到护士的拥抱和抚触。

结果,这些孩子运动和语言发展的迟滞现象非常明显。许多孩子直到1岁时才会直着做,或者直到学前年龄才能行走,他们在1~6岁之间的智商极低,平均只有53。

有些孩子在2岁以前被领养,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慢慢克服了早期的智力迟钝,在两年内智商平均达到了100。而那些被领养得比较晚的孩子,也在儿童期逐渐进步,但是永远也不能完全恢复。

哈洛证明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爱抚、接触和心理的关怀。

积极的回应和肢体接触,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在哈洛发表了声明之后,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育儿方式。孤儿院会抱着孩子喂奶,并与他们互动,以使孩子健康正常成长。

拥抱的作用不可估量,我们还在迟疑什么?毕竟,孩子愿意让我们亲亲抱抱摸摸的时间也没有多少。

国外残忍育儿实验室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残忍的婴儿实验、国外残忍育儿实验室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4029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