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著名实验,以及著名的教育实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育儿法则之“飞镖实验”
教育不是限制个性发展,而是创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其个性继续拓展。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拓展想象的空间——飞镖实验。
心理学家做实验,把实验者分为三组,练习投掷飞镖。
第一组的人连续20天。每天不停的练习飞镖指向标靶。然后把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得分记录下来。
第二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飞镖练习,其余时间每天用20分钟想象——假想自己瞄准、投掷及修正等动作。
第三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实际的飞镖练习,此外未作任何练习。
最终结果第一组成绩提高了30%,第三组没有任何提高!但令人啧啧惊奇的是,第二组竟然也提高了30%!
以上可以看出,练习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学习起来很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时候担心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所以我们就为他们包办了一切。这样,反而使得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养成不自信,胆小,依赖的性格,缺少了独立性。
给他机会让他试错,这样他就能够去思考和想象为什么会出现错误,从而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就提升了!就像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谈到父母之爱时说道:“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简单地给予,而应是理智的给予和不给予。”
那么,具体的,父母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马上付诸行动——将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孩子去思考,而不应天天在孩子身边督促。这样不利于其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
第二,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堂外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他身心愉悦了,那么,学习就会与快乐(正向反馈)联系在一起。他的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候,要和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遵循“尊重”和“信任”的原则。以商量的口气,或者进行讨论式的协商,启发诱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认真反思,学会倾听,尊重和信任。做到真真切切的爱孩子,懂孩子!
60年前,“恒河猴实验”得出的育儿道理,60年后很多父母还不懂
很多新手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新生儿的哭闹,是否应该及时的上前去抱起孩子?有这么一部分人觉得,面对孩子的哭闹应该放任不管,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尤其是对于男孩来说,在妈妈怀抱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也只会是一个一事无成的软骨头?于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和孩子分房睡觉,并且冷漠对待孩子的哭闹和求抱抱。 这样发展下去真的能够有用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
这样逼迫着孩子去独立成长,最后是否真的如他所言,养出了一个乖巧省事的孩子呢?答案是肯定的,从小接受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确实在短时期内减少了哭闹,并且变得非常的乖巧,一时之间引起了众多父母的追捧。
可是在二十年后,这样的方法却被爆出了其极大的弊端,多数经历过这样训练的孩子,会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以及自闭症。
就连创始人华生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幸免于难,从小在父亲严苛的训练下长大的孩子们,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心理上的障碍,大儿子自杀,女儿多次试图自杀未遂,最小的儿子靠流浪为生。
华生用自己亲生骨肉的经历向世人暴露了自己的失败,这样的悲剧也将影响他整个家族。所以说,逼迫孩子独立是完全不可取的方式。
既然说孩子的独立不能被逼出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再看看60年前另一个经典的实验,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残忍,但却真实的揭露了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狠心逼迫能够训练出来的,恰好相反,这是需要父母细心温柔的呵护,并且给予孩子拥抱才能更形成的。在足够的安全感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才能更加有勇气去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
当孩子出生以后,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他本能的会希望得到父母的庇佑,如果说这个时候孩子无助的哭泣得不到父母的回应的话,就很有可能对环境和父母失去信任,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孩子内心的 健康 。
既然孩子的独立性无法被逼出来,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的去锻炼孩子的独立呢?
孩子三岁前:
1.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对于三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候正好是属于一个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后,父母应及时的满足。
2.多和孩子发生身体接触
对于婴幼儿来说,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拥抱和抚摸,父母应该多抱抱孩子,并且腾出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孩子。
3.用正确的方式去化解孩子的哭闹
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应该正确的方式去化解孩子的哭闹,例如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且陪宝宝玩 游戏 ,让他感到新奇开心。
孩子三岁后:
1.和孩子分床睡
分床睡不等于分房睡,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还是非常的需要安全感,但是又和孩子的性发育出现了冲突,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独立的睡一张床,这样能够让孩子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变得独立。而在一个房间内,也能让父母晚上更好的照顾孩子,让宝宝安心睡觉。
2.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
很多的父母是急性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也慢不下来,当看到孩子做事情慢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急吼吼的上手自己去代替孩子完成。
但是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尝试完成本来是一个独立发展的过程,如果父母这个时候还剥夺了孩子这样的成长经历的话,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独立性失去锻炼。
3.正确鼓励孩子
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面对犯错误和做错事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着再去做一次,不要只会给孩子不断地挑刺,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并且越来越不愿意独立去做事情。
所以正确的鼓励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独立。
4.学会放手
很多的父母爱子心切,总是担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是走错了路,所以说就会给孩子包办一切。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性,当遇到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就会指望着父母的帮助。所以说父母应该学会放手,在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就足够,不应该全部包揽孩子的工作。
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并不是被逼出来的,就好像如果想要教一只幼鹰学会飞翔的话,应该耐心的等待它成长羽翼丰满,而不是强行把它带到悬崖边丢下去。
不是每一只幼鹰生下来就会飞翔,也不是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懂得独立。所以爸妈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是最为重要的。
顺应孩子自我成长的发展规律,满足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后,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走向成功。
如果一味的去逼迫孩子独立,而不注重正确的教育方式的话,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毫无用处的人,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成长。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格塞儿双子实验的育儿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
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在现实中,有些年轻父母,往往不按照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为地通过训练来加速孩子的发展。孩子一般3个月时会俯卧,
能用手臂撑住抬头,4~6个月会翻身,7~8个月会坐会爬,1岁左右才会站立或独立行走。心急的父母们则通过“学步车”等,让孩子越过“爬”的阶段,或者
很少让孩子爬,就直接学走路。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虽然能早早地学会走路,但过早走路,容易把孩子的双腿压弯,影响形体健美,还容易形成扁平足,还是造
成孩子日后走路步伐不稳,跌跌撞撞的原因。
在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方面,人为加速孩子的发展,同样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危害。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
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少的家长却认为游戏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因而提前教导
孩子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如绘画、弹琴、舞蹈),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
用心理学实验告诉你"曾子杀猪"是多么有效的育儿方法
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想要跟着,妻子为了哄骗孩子不去,就说:“你乖乖在家等着,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肉!”
结果是孩子不哭闹要跟着妈妈继续去了,可是当曾子的妻子回来之后,发现曾子居然在家磨刀霍霍,真的要向自家半大的猪下手了,非常不解的说:“我只是欺骗小孩子的,你怎么能真这么干呢?”
曾子反驳:“父母必须言而有信,否则孩子将来长大了也会骗人的!”
最终猪被杀掉,这个故事也成了一个经典的育儿故事。
故事很经典,但是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以听故事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真的到了自己孩子身上,那是继续的谎言无数。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在这样的父母培养之下,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很多父母奇怪,怎么我家孩子的自制力这么差,说过的话都不算数呢?那就要父母自己反思了!
说完了曾子和一些父母的反应,我们现在来说说心理学中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也早了,不过出新版本了!
我们先来看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的棉花糖实验(第一版):
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 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学者发现愿意等待和延迟享乐的孩子,将来考试成绩和成就就会较高, 可是什么让小朋友愿意忍得住口?自制能力是否是天生?
学术界也有人有同样疑问,于是就有人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2.,0(新版),
在2012年,当时想了解小朋友的自制能力及心态,于是在棉花糖实验中加插了一段与环境有关的情节,研究人员先将28位3-5岁的小朋友分成2组,逐个进入画室,但画室里面只有一包很难打开的画笔,而且又旧又短,研究人员就跟小朋友说"你等我一下,等我去拿全新的画笔过来”期间两组小朋友都等了2分半钟左右,但只有A组的研究员拿着新画笔回来,B组的研究员却空手而回,更告诉小朋友原来他记错,根本没有新画笔。
类似的情景再重复了一次,这次A组研究员在小朋友等待后带着又新又大的贴纸回来,而B组研究员再次食言,小朋友再次等了2分半钟但什么也没有,最后等小朋友画完画,研究人员再给小朋友逐一进行棉花糖测试,研究员将棉花糖放在桌上,再跟小朋友说“你们可以即时享用棉花糖或者等我从另一件房间回来再吃,那我就会多给你一颗”,结果之前曾等待新画笔,新贴纸但又期望落空的B组小朋友平均只等待了3分钟左右便抵不住诱惑吃了棉花糖,但A组的小朋友平均等了12分钟才吃,14个组员当中,还有9个足足等了15分钟。
对比经典棉花糖实验之中的小朋友只能等到6分钟左右,这次实验结果令研究团队很意外,他们认为等待画笔和贴纸的经验对两组小朋友的自制力有很大影响力,反映出 小朋友对于未来是否可以预期,其实很敏感,当研究员言出必行,小朋友便会认为他们所身处的环境既安定又可信,因而令小朋友选择等待,因为他们所经验过的等待有正面回报。 但另一组小朋友所经验的正好相反,等待并未带来预期的好结果,所以他们选择及时享乐。
换言之,可信的环境和经验,会帮助孩子建立自制能力,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的环境和经验可以说是由父母创造,那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言出必行?还是经常信口开河就变得很关键了。当然有时父母都会受环境所限,例如答应了去公园玩,但因大风无法兑现承诺,学者认为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尽力言出必行,建立了小朋友信任身边环境的世界观,那父母偶尔因交通情况迟了回家,或因生病未能陪伴孩子,他们都会理解,也不会感到环境不安全。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孩子经常处于充满谎言与不守承诺的环境中,就会养成一种世界并不可靠的世界观,认为等待和忍耐不会有好结果,反而不守承诺和说谎就可以得到即时的好处。其实无论初生婴儿或者是几岁大的小朋友,都一样是从日常生活中认识世界,单单是有没有按时喂奶或定时作息都会影响带他们的安全感。
我们与其责怪孩子说谎,意志力不足,不如反思自己,认真践行老祖宗的育儿智慧,力争做个言出必行的父母吧!
这个实验很残酷却给我们最好的育儿启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育儿著名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同母亲分离,给所有的猴子一样的食物(一组只有铁丝妈妈,一组除育儿著名实验了铁丝妈妈外,还有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则没有。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实验期间,只有在有饮食需要时,小猴子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
实验中哈洛发现一些问题,两组猴子长大后都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它们性格极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现了孤独症的症状。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代母,猴宝宝抱着它时,会轻轻晃动,和真实的妈妈更接近了。
这就是著名的恒河猴试验,也叫母爱剥夺试验。
第一、 小猴子都喜欢长时间地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当受到惊吓时,它的第一反应是去找绒布妈妈。当猴子与代母分离30天后,小猴子会第一时间跑向绒布妈妈并与其拥抱,而只有铁丝妈妈抚育的小猴子只会冷漠地呆坐在角落里。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
第二、会摆动的绒布妈妈抚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们会有正常的社交,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第三、那些只有铁丝妈妈来喂养却没有绒布妈妈的猴子有以下症状育儿著名实验:
1、消化不良,冷漠呆滞,不能跟任何猴子进行交往。
2、吃手指、发抖,摇摆,就是很焦虑,焦躁,不能安静下来,总是不停地转圈,咬自己的尾巴。
3、所有的公猴都失去寻偶和交配能力,有孤僻症的母猴也拒绝交配。
4、为了让猴子交配,残忍的洛克设置了“强奸架”。36个被迫结婚的母猴当中,只有20个母猴生下小猴,这20个母猴中有7个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有8个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个妈妈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妈妈极其笨拙地喂养自己的孩子。
哈洛说“这个实验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育儿著名实验: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哈洛也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现在新生儿一出生就抱到母亲胸前与其亲密接触,让宝宝感受母亲熟悉的心跳,从而获得安全感。拥抱抚触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安抚焦虑情绪的最佳选择。
有个妈妈上班离开后,十个月的宝宝难过地大哭,而身边的奶奶并没有抱起推车上的宝宝,也没有任何安慰宝宝的动作语言,反而暴躁地责骂:哭什么。
0-6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的安全感主要是家人给予的。婴儿从温暖无忧的美好世界出生后,陌生的环境和感官刺激着他,母亲和家人承担着让孩子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和建立安全感的重任。
安全感影响着一个孩子的语言功能,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处在婴儿期的孩子,饿了要喂,哭了要抱,不哭不闹也要多陪伴,多抚触,多微笑着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和对话,对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要多温柔地抚触他的身体。
电影《自闭历程》是一个根据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电影中的坦普对社交有深深的恐惧,一方面她渴望被拥抱,但一方面她又不敢与任何人有身体接触。富有特殊才能的她设计了一架“挤压机器”。每当她与人相处得情绪焦虑,暴躁不安时,就要躺在这架机器里,通过不断挤压自己,感觉被拥抱,被安慰,来平复无法操控的情绪。也正因为这台机器,她圆了大学梦,从而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拥抱抚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带来安慰,带来自信,带来满满的爱。
有位妈妈在收拾房子时,把女儿玩了几年,脏兮兮的洋娃娃丢到垃圾桶里,女儿立即从垃圾桶里把娃娃捡起来,妈妈又愤怒地与女儿抢夺,争抢中娃娃的一条腿被扯断了,女儿大喊大叫,急匆匆地跑回房间。在女儿房间外,妈妈看到女儿伤心地抚摸着娃娃,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你,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妈妈这时才认识到由于自己和丈夫长期忙于工作,对女儿缺乏关心和关爱,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把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娃娃身上。
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粘人”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互动能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又能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上一辈的人说,孩子出生后,不要过多地抱孩子,担心孩子日后离不开大人的怀抱。可是,不能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在他1928年的畅销书中,罗列了温情过剩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他提议,尽量少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亲一下额头。
哈洛持恰恰相反的态度,他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1973年,丹尼斯发布了对黎巴嫩孤儿院里的一些孩子的跟踪研究报告。这些孩子都是出生后不久就进了该孤儿院。孤儿院里孩子多、护士少,所以在第一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只能在温饱上得到照顾,很少得到护士的拥抱和抚触。
结果,这些孩子运动和语言发展的迟滞现象非常明显。许多孩子直到1岁时才会直着做,或者直到学前年龄才能行走,他们在1~6岁之间的智商极低,平均只有53。
有些孩子在2岁以前被领养,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慢慢克服了早期的智力迟钝,在两年内智商平均达到了100。而那些被领养得比较晚的孩子,也在儿童期逐渐进步,但是永远也不能完全恢复。
哈洛证明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爱抚、接触和心理的关怀。
积极的回应和肢体接触,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在哈洛发表了声明之后,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育儿方式。孤儿院会抱着孩子喂奶,并与他们互动,以使孩子健康正常成长。
拥抱的作用不可估量,我们还在迟疑什么育儿著名实验?毕竟,孩子愿意让我们亲亲抱抱摸摸的时间也没有多少。
育儿著名实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著名的教育实验、育儿著名实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