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湖口结婚(杨湖口卫生院)

时间:2022-12-26 阅读:10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湖口结婚,以及杨湖口卫生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新出生上户口需要什么鹿邑杨湖口乡

新生儿户口申报杨湖口结婚,需要孩子杨湖口结婚的《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父母结婚证(非婚生杨湖口结婚的除外)。

一、申办条件:

1、新生婴儿可按随父随母自愿的原则申报户口。

2、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3、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后,再办理子女出生登记杨湖口结婚;无合法固定住所的,所生子女可以随父或者母单位集体户口申报出生登记,并随父或者母户口迁出时一并迁出。

二、申办材料:

1、出生医学证明杨湖口结婚

2、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父母结婚证(非婚生的除外);

4、属上述第3款情况,还需要出具集体户口所属单位同意申报户口的证明。

三、办理程序:监护人持所需材料到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出生。

四、办理时限:手续齐全派出所户籍窗口当场办理完结。

在江西九江结婚有什么风俗

彩灯舞 彩灯舞,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古代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采莲灯等等。 九江“龙灯”又称“龙舞”,俗语“玩龙灯”。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节数多则近百数,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躯体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燃者称“布龙”、“沙龙”。“龙舞”套路甚多,常见为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龙”随红珠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使观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县“船灯”又称“采莲船”。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并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 湖口渔鼓 湖口渔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阳湖滨地区,它以丰富的鄱阳湖渔歌和民间小曲为基调,既能一曲单用、一曲多用、多曲联用;又能以唱为主、说唱结合。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鱼皮蒙的竹制鼓筒。右手执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时拍击鼓面和小跋,发出清脆、浑厚的“二响”声。其声似渔舟披风拍浪,旋律流畅,曲调婉转,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傩 舞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 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德安、武宁、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瑞昌船鼓 船鼓,旧称“龙船鼓”。原为滨湖水乡居民在端阳节龙舟竞渡时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间传入瑞昌。在逐步吸收当地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伴奏乐器除原来的小鼓、马锣之外,又增添了欢乐的唢呐,形成独具风采的瑞昌船鼓。船鼓的演唱形式原为一人站唱,后来发展成众人帮腔,演唱时在木橙上将装一只木刻的 “龙舟”,船头系一单面鼓和小马锣,敲敲击锣,以唱为主,兼插说白,唱词为驿偶句,有五、七、十字不等句。传统曲目有《闹端阳》、《花朝调》、《拜新春》等。 瑞昌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瑞昌素有“剪纸之乡”的美誉。 瑞昌剪纸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剪法明快为特点。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一幅好的剪纸,既可作门窗、顶棚、筐箩、家俱的装饰;也可作枕套、鞋面、门帘、桌布的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武宁采茶戏 地处幕阜山区的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 名为“三角班”,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武宁采茶戏就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并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湘剧、宁河戏等大型剧种影响,长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黄梅、阳新采茶戏影响,侧重唱功。 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多数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武宁锄山鼓 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宁县船滩、温汤、南岳、东林、里溪、扬州等乡甚为流行。它是民间独具地方风格的传统艺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作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 锄山鼓多出现于集体挖茶山、锄油茶林、开荒垦地等劳动场地。几十人一字排开,由一人击鼓领歌;众人一面挥锄劳动,一边搭号相和,节奏快慢有致,旋律粗犷,格调高昂。 锄山鼓点一般分为三番:初番弛而慢,二番渐转快,三番急而捷。随着鼓点节拍的起落,歌调节奏的悠扬,但见很锄飞舞,阵阵“喔唿”之声铿锵作响。 星子西河戏 西河戏流行于赣北的星子、德安、九江一带,又名“弹腔戏”。因赣江下流分东、西两河、其西河流经星子境内,故又名“西河戏”,俗称“星子大戏”。 早在清代嘉庆年间,西河流域各县就活跃着一支专唱皮黄的弹腔戏班,到清代道光年末年,便在星子县成立了第一个“义和班”。从此形成了一种以星子为活动中心,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杂以青阳高腔和当地民间小调的弹腔剧种。 西河戏体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剧本结构冗长,内容崇高忠、义、廉、孝,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服装道具也古色古香。现有传统剧目约150多种,许多乡村尚有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她以特有的风韵,备受群众欢迎。 修水宁河戏 宁河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 带。 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 浔阳纸扎 纸扎,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浔阳纸扎习俗,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 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你好请问湖口结婚床上用品是男方准备还是女方准备?

一般是女方准备的,男方也要准备一些。男方的爸妈会给你准备的。当天还有铺床呀,还有什么的。新被子新被单儿,你婆婆也要给你准备的。

完颜姓的郡望

涡北镇完楼村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北4公里,在该村西北头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内,有一片墓地,鹿邑完颜氏的祖先完颜必重就埋葬在这里。墓地上的一块石碑立于明朝万历27年,因年久已经风化。1994年,完颜家族对这块墓碑进行了重修。“我们是完颜宗弼的后裔。”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三坤说,完颜宗弼就是金兀术。

完颜三坤是鹿邑县完颜家族中的一个活跃人物,他曾担任过马铺镇卫生院院长,现在鹿邑县卫校上班。据他考证,他们的祖先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金太祖四太子完颜宗弼的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今天的安徽肥东县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曾任鹿邑县建委副主任的完颜进有说,新中国成立前,完楼村有占地50亩的完颜祠堂。完颜祠堂建筑为传统庙堂式,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满族特色和皇家文化内涵。祠堂内正面挂着完颜世代祖先画像,本地人称“影”。完颜家族把居住的村子均冠以完姓,在鹿邑县,除涡北镇完楼村外,还有马铺、太清、贾滩、杨湖口4个乡镇的10个自然村也聚居着完颜氏村民。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完颜女真后裔11594人,其中河南省6601人,占全国总数的57%,鹿邑县有5836人,占全国总数的50.3%。另外,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有3000多人,安徽肥东县的完颜牌坊村有2000多人。

为生存隐族易姓

从元朝到1987年这段时间里,鹿邑的完颜家族却是汉族,单姓“完”。 《完颜氏家谱》记载,天兴三年,延续了119年的金朝灭亡,那些达官贵族只得四处逃生。为了生存需要,他们隐族易姓,改女真族为汉族,改复姓“完颜”为“王”姓。《金史国语解》中说:“完颜,汉姓曰王。” 鹿邑的这一支女真族保留了“完”姓,在金国100多年的历史中,完颜姓氏是女真族最尊贵的姓氏,只有天子及宗室才姓完颜。他们冒着极大风险保留“完”姓,是要子孙记住,他们流淌的仍是皇族血脉。

上世纪80年代初,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后勤等人听说安徽肥东县政府批准了完颜牌坊村完氏的请求,将单姓“完”改为“完颜”,从汉族恢复成满族的消息后,他们也向鹿邑县政府提出申请。1987年,鹿邑“金兀术后人”的单姓“完”改为复姓“完颜”,民族类别也从汉族改成满族。经过400多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完颜族人的祖训有的被改变了,但是一些民间信仰仍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现在,他们还不吃马肉和狗肉。

完颜三坤说,女真族是游牧民族,马是他们主要的作战工具,所以,他们对马怀有深厚的感情。关于不吃狗肉则有这样一个典故,努尔哈赤幼年时,明朝总兵李成梁要杀他,努尔哈赤匆忙中偷了一匹马,带着自己喂养的一条大青狗逃出军营。在逃跑途中,马中箭毙命,努尔哈赤只好躲在一个大草甸子里。李成梁放火烧他,他的大青狗飞快跑到河边,跳入水中,然后回到努尔哈赤身边打滚灭火,来往不止。最后,努尔哈赤脱险,而大青狗却被累死。从此,满族人敬狗爱狗,不杀狗不吃狗肉。至今,婚丧时,他们仍用红纸剪成马狗图案,张贴在门窗上。 满族人喜爱喜鹊,视之为神,并把它当做本民族的图腾。完颜三坤说,鹿邑的完颜姓村民交往中还用“抱拳礼”,年幼的向长辈行礼时,右手抱拳,左手从左边半抱着右拳,两个大拇指并列平行。长辈还礼时,手势正好相反。春节时行跪拜礼,跪姿为半跪式,眼正视,头端正。

另外,在土葬中,完颜村民沿袭着这样一个习俗,在棺材上放一把用柳条、麻绳和高粱秆做成的弓箭,箭头正对着棺材前方。

世代崇文尚武 人才辈出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完颜氏的祖先剽悍威武,勇猛桀骜。在采访中,记者接触了众多完颜氏家族的人,他们性格豪爽,质朴实在,勤奋好学,崇文尚武,人才济济。据鹿邑县宗教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在鹿邑县5000多名完颜氏村民中,先后有300多人考取大中专、本科院校,有3人考取博士、4人考取硕士。另有4人5次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人荣获全国民族宗教先进工作者称号。

完颜家族的人性格率直,不服输,爱打抱不平。在上世纪60年代,完颜家族习武之人众多。夜幕降临后,他们在村里空地上练习武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习武的人也少了。 今年70岁的完颜三杰,自幼随父亲练习武术,年轻时会使用刀、枪、剑、棍等多种兵器。如今,年近七旬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闲暇之时,他还教孙子们练习武术。据《鹿邑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鹿邑完颜就出现了十几名武举人和文秀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多名烈士。至今,鹿邑烈士陵园的墓碑上就镌刻着7名完颜姓氏的名字。

改变世俗 允许后代和岳姓通婚

曾任鹿邑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完颜德福说,鹿邑的完颜姓村民有这样的族规: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不唱《草坡面礼》、《八大锤》、《反徐州》等有关岳家将的戏曲,不看与岳飞有关的电影。他们认为这些作品里边有侮辱先祖的内容。另外,同姓同族不通婚,不与岳姓通婚。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个剧团在马铺镇完老家村的邻村演《朱仙镇》,完颜姓家族知道后,纠集一帮人赶到邻村把戏台子给掀翻了,双方为此险些发生打斗。 完颜三坤说,他在和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交谈中,发现他们也遵奉“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的祖训。 由此可以看出,完颜后裔的族规、祖训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鹿邑的这一祖训却被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三永改变了。

1992年,完颜三永和本镇邻村一位姓岳的姑娘偷偷相爱,正当他们准备结婚时,却遭到完颜三永父母的坚决反对,村里的一些族人也坚决反对。但是,完颜三永认为他们是干涉自己的婚姻自由,据理力争。最后,村党支部书记完颜三合召集族人进行讨论。完颜三合和村里的一些开明人士认为,现在是新社会,婚姻法也明确规定,婚姻自由,再说不与岳姓通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最后,他们做通了完颜三永父母的工作,有情人才终成眷属,这是鹿邑完颜家族第一例和岳姓通婚的。2006年,本村的完颜立石也和一位姓岳的姑娘结了婚。

参加金源文化节 受到组委会“礼待”

2006年6月18日,完颜三坤应邀只身一人赴黑龙江省阿城市参加了上京国际第四届金源文化节,鹿邑完颜由此走进了公众视野,受到了金源文化节组委会的欢迎。阿城市被称为“女真肇兴地,大金第一都”。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帝国,曾定都于此。现在,阿城市已找不到姓完颜的人了。金源文化节组委会对完颜三坤的到来非常重视,在祭祀金太祖时,完颜三坤和溥迪领拜上香,他们这些正统的完颜家族的人行跪拜礼,其他的人则行躬拜礼。在海内外女真后裔礼祭金太祖雕像仪式上,他又和另外两人领拜上酒。之后,他还为新落成的完颜后裔馆剪彩。更让完颜三坤高兴的是,会上他见到了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台湾亿丰集团董事长粘铭。闽台粘氏是金国开国元勋完颜宗翰的后代。他邀请粘铭到鹿邑看看,粘铭对鹿邑很感兴趣,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到鹿邑参观。

2008年8月13日,完颜三坤接到第五届金源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让其赴阿城市参加第五届金源文化节。由于身体有病,完颜三坤未能参加。每当提及此事,完颜三坤就感到非常遗憾。他表示,今后再举办金源文化节,不管什么原因,他一定提前赶到,准时参加。

完颜历史文化得以弘扬

1994年10月,鹿邑完颜氏召开了完颜姓氏历史渊源研讨会,1997年10月,鹿邑完颜氏又举行了完颜姓氏联谊会,来自安徽、甘肃、北京、台湾、香港等地的120多名完颜后裔代表分别参加了这两次会议。为了弘扬完颜姓氏的历史文化,完颜三坤与完颜进有、完颜有福等十多名完颜后裔代表四处奔波,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10月16日,经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批准,周口完颜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当年11月,研究会又成立了《大金国皇室后裔鹿邑完颜》编纂委员会,决定编写《大金国皇室后裔鹿邑完颜》一书。

《大金国皇室后裔鹿邑完颜》一书有16万多字,经过编委会搜集大量资料,加班加点拟草,去年年初终于完成初稿,后又三易其稿,终于与今年1月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对鹿邑完颜的历史渊源、民族特点、生活习惯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采访结束时,完颜三坤还对记者说,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也做出了贡献。 静静的泾河安静地淌过泾川县王村镇。在泾河北岸、状如九朵梅花的九顶梅花山山麓,聚居着5000多名女真族完颜部后裔。这些世代以完颜为姓的守陵人后代,恪守着祖辈流下的传统;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完颜氏聚居区。走进完颜村,就如同走进一部女真族的鲜活的历史画卷。

完颜人家守陵人

王村镇有个完颜村。这个管辖着完颜东沟、完颜西沟的村庄,聚居着清一色的完颜人家。这些世代相传800年的守陵人,如今已经成为了最后的完颜部落。记者在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的引领下走访了这个国内最大的完颜后裔的聚居地。完颜村在泾河的北岸,村子紧邻当地著名的九顶梅花山下。村里的老人介绍,完颜村人是金兀术长子完颜亨的守陵人。据史载,完颜亨自幼随父征战,才勇过人,屡建战功。金熙宗时,封芮王,后来被金兀术长兄之子完颜亮杀害。

1161年,为了防止完颜亮赶尽杀绝,完颜亨的家属将完颜亨的坟墓迁到当时多为当年旧部留守的今泾川。眼下,在泾川,完颜亨的坟墓被称为芮王坟,并留下了很多和完颜亨有关的地名,如芮王嘴、芮王坪等。由于完颜亨后来被追封为韩王,因此,当地人也把芮王坟称为韩王墓。今天的完颜村人,多是当时的守陵人的后裔。在完颜亨改葬到金亡的70余年里,这些守陵人以祖墓为定居之本,自然繁衍形成了完颜氏的聚居区。他们学汉语,学汉族农耕技术,并别无选择地与当地汉族通婚,形成了从军到民、从守陵人到普通老百姓的转化。金亡后,他们成为地道的泾川土著。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被整村地一次性地登记为汉族。村内完颜邦说:“附近镇原平泉至新城一带有完颜马场;属完颜村的耕地过去叫军坪、官地,其中有相当大的面积不纳粮,所产供祭祖之用。1942年以前,完颜氏种地均不缴纳杂税。”

见识完颜村的隐秘传统

放马、放神鹰、放仙鹤、祭黄绳……完颜村居民们80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些传统习俗。村里的老人介绍,从正式定居在泾河边开始,一些本民族的古老习俗便被继承了下来,一年年的不断重复,成为了隐居在此的完颜村人对本民族祖先的怀念和寄托。祭黄绳是完颜村最著名的祭祀仪式之一。祭祀开始以前,由村民将一根1000多米长的黄色绳子从山包上连到山下的完颜祠堂附近,然后将纸制的马、仙鹤和神鹰从山顶沿绳子一放而下。黄绳,是“黄神”的谐音,祭黄绳取的就是祭祀皇神,即祖先之意。这是完颜村人在隐姓埋名的时代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同时也体现了完颜村人萨满教的内涵。目前,完颜村人依然严格恪守着三大族规,守护着完颜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一是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等戏曲;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外姓人不得进入完颜祠堂,外甥更是万万不能进入祠堂祭祖。

完颜村人至今仍时时记挂着自己的祖先。在完颜村里的完颜祠堂内,悬挂着“宋金兀术世代遗像”。这一遗像虽然是根据原有遗像的照片复制,但仍然栩栩如生。1936年6月,当时的泾川县县长张东野得知“宋金兀术世代遗像”藏于完颜氏族中之后,亲赴阅览并拍摄照片一张。现今照片存于泾川县博物馆,并有题注:“遗像以布制于金代,明时已朽,又复制,长9尺,色彩鲜艳,笔画精工。每年除夕,完颜氏族全体悬像密祭,祭后密藏。”

神秘九顶梅花山留给后人不解之谜

完颜村人傍泾河依九顶梅花山而居。置身在九顶梅花山中,并觉察不出与其它普通的黄土包有何差异。而从泾河南岸的山头上看去,九个秀丽圆润的山包大小相同,连在一起。故此有了九顶梅花山的称呼。当地传言是9座古墓,而王村镇的“王村”,就是王冢的口误而来。在九顶梅花山上散着数座王族之墓。在完颜村小沟东坪的东南部,坐落着完颜亨之墓,当地人也称为“芮王坟”“韩王墓”。就是因为这个金兀术长子的被害迁坟,才有了今天的完颜部落,也给当地留下了“芮王坟”“芮王嘴”等地名。

在完颜亨墓之后,按祖孙的血亲关系坐落着金代最后一位皇帝完颜承麟的坟墓。作为金兀术的曾孙,他在做了还不到一天皇帝后,就在今天河南的蔡县被元军围攻阵亡。其亲属及兵士抬上灵柩日夜兼行来到泾川,埋葬在太平乡三星村岭背后队的簸箕湾。因为泾河北有已经定居了60多年的完颜部守陵人,护送灵柩的完颜氏,也陆续在泾河北定居了下来。这一秘密保守了800多年。由于路途遥远不便祭奠,完颜族人于2003年12月,将完颜承麟之墓迁回了完颜村,按祖孙关系藏于芮王墓之后。完颜斌在小时候曾经跟随父辈来到簸箕湾祭奠,他说:“祖辈口传下来簸箕湾有完颜承麟的墓。每年除夕去祭祀,村里都要杀几口大肥猪。我们小孩子跟着跑20多里地去烧纸,就为了分一口猪肉解馋。”

历史,总是有着一些颇具戏剧性的巧合。在九顶梅花山,还埋葬着另外一名韩王。在完颜亨死后的200多年里,明代朱元璋第20子朱松封韩王,其子恭王就藩来平凉,传20世。韩恭王死后,亲属看中了九顶梅花山的风水,将其葬于其中。两代韩王戏剧性地葬于一地。由于在清代和民国多次遭到盗掘,明代韩王墓墓室已空并暴露在外,目前只保留有砖箍墓室和外部的多道用大型石条卡死的红漆石门。正是因为有许多王族墓葬的存在,九顶梅花山即是九座王族墓葬的说法在当地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认同。在九顶梅花山,历史留下了诸多谜题。

完颜人开始公开祭祖寻根

在隐迹了800多年后,完颜村人这些守陵人后代开始公开祭祖寻根。2004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公历5月3日),是完颜村人800年延续下来的祭祖的日子。当日,在完颜村举行了这些守陵人定居泾川以来的首次公开祭祖活动,也是800年来规模最大和规格最高的一次祭祖活动。

2004年6月17日,完颜村完颜小英、完颜成贝、完颜怀绪和完颜杰代表完颜村的父老乡亲,专程赶到黑龙江阿城市,参加了第三届金源文化节千年寻根祭祖仪式。阿城是金代的开国都城,并且是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颜部的故乡。在祭祖仪式上,几位完颜村代表的一句:“我们回家了!”深情地表达了他们800多年后重新踏上祖先故土的激动之情。

杨湖口结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杨湖口卫生院、杨湖口结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jiehun/15656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