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票的故事(买火车票的故事执行力)

时间:2022-10-11 阅读:11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买车票的故事,以及买火车票的故事执行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张火车票峰回路转30年什么事情?

从售票窗口挤满人到六成多旅客习惯网购

一张春运火车票,开启了思乡回家路——昨日,2018年春运正式拉开序幕,部分旅客踏上回乡路。铁路老售票员康顺兴讲述了那些年的春运售票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众人半夜涌向火车站窗口抢购车票,到如今一点鼠标就能买到回家的车票,铁路在发展,春运的味道也在变。用康顺兴的话说,“铁路人的服务理念也从别出差错,变成了如何为旅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

旅客和售票员隔着三合板喊话

康顺兴是北京南站售票车间的副主任,从1985年进入铁路工作,30多年的时间,他一直忙碌在售票岗位一线。谈起当年春运售票场景,康顺兴打开了话匣子。

“先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吧。”康顺兴,那时候,火车票售票窗口不像现在这样采用全透明玻璃,旅客和售票员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那会儿售票员和旅客之间隔着一个厚厚的三合板,谁也看不见谁。木板儿下面有一个小孔洞,用于售票员和旅客交接车票和票款。“一到春运,这小孔里全是手!”康顺兴回忆说,因为隔着木板根本看不到旅客是谁,所以也不知道是哪只手在买票。“因为完全看不到啊,所以我们就得先轻拍两下旅客的手,大声问一句,‘买哪儿的票?什么时候的?’然后再转身去准备票。”

持完好“套票”才能顺利乘上车

康顺兴回忆,那会儿的火车票也不像现在这样,在电脑上一选,便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上世纪80年代的火车票分好多的线段,材质是一张张小纸板儿,俗称“板儿票”,需要售票员将不同的票按类分到不同的格子柜中,然后根据旅客的目的地,从柜子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票,进行组合成“套票”,打刻上日期、贴上售票小条才能给旅客。

“虽然当时的铁路线网远不比现在这样发达,但旅客手里的火车票可比现在复杂多了。最多的时候,中转旅客的手里至少得四五张火车票。少了一张,都不能乘车。”

旅客多分不清靠盖印章来区分

“当时,还有一个麻烦问题,就是从小孔洞里伸进来的手太多,有的旅客需要改签,等我们给办完改签了, 却经常不知道该把票给谁了。于是,我们就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给正在办理业务的旅客手上盖一个小印章。办完票,一看印章,就知道该把票给谁了。”康顺兴说,这种办法是他们站自己研究出来的土办法,并不是所有火车站售票窗口都会如此。

“那会儿春运售票厅外,除了整宿排队的旅客外,还有贩卖马扎的小商贩。”康顺兴说。

加班对账“算盘活儿”必须过硬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火车售票工作,康顺兴还有一个十分深刻的记忆——对账。“那会儿,不仅是售票过程复杂,对账也非常繁琐。现在一点鼠标,今年售出多少票,票款应该是多少,机器自动就给算出来了,用点钞机一点,完事儿了。那会儿可不是,完全靠我们打算盘算账。下了班,至少得再多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算账,所以这算盘的功夫也得够硬才行。一旦对不上账,就得自己补。我独立上岗的第一天就自己搭了十多块钱呢。”那会儿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十块钱左右。

或许正是因为工作的复杂性,康顺兴表示,那会儿每个铁路售票员上岗前,至少得让师傅带个三年才能出师。

20世纪90年代

计算机上场板儿票退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火车票售票就开始采用计算机售票了。我们一下子就轻松了。”康顺兴说,售票员坐在明亮的售票大厅,与旅客只隔着一层玻璃,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康顺兴回忆,随着铁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不仅硬件环境上更方便售票员与旅客沟通,火车票也从80年代的“板儿票”变成了粉色的软纸票,显得更加温柔亲和,票面上的信息也更全,售票员不用再拿着打票机打票。

“80年代的板儿票上没有具体时间,需要我们用专门的机器人工打印上,有点类似于现在超市售货员打印食品的生产日期。” 康顺兴介绍说。

同时,相比80年代春运返乡旅客为主,90年代的春运,出行旅客更多的是农民工和外出旅行的游客。“这会儿,不仅售票大厅换成了玻璃窗,车站外还专门搭起一排排的临时售票厅,方便旅客购票。不过,旅客依旧排着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队伍。”康顺兴说,那一年,铁路快速列车已经跑到每小时140公里了。

现在

互联网时代

软服务也得跟得上

直到2000年后,特别是2008年,随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蓝色磁质车票开始广泛使用,实名制验证验票的实施,自助购票设备的普及,网络购票的兴起,微信、支付宝线上支付,同城优惠卡和常旅客畅行服务的推广,铁路的发展真的可以用飞速来形容。用康顺兴的话说,“铁路前20年的变化加在一起都赶不上高铁开通以来这10年的变化快。”

铁路推出互联网购票以来,更多的旅客不再到窗口购票,春运排长队购票的现场几乎已经看不到了(见上图)。根据铁路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的春运,六成多的旅客是通过网络购买火车票,传统的窗口售票、电话售票仅占近四成。

对此,康顺兴表示,从某一层面来讲,铁路科技发展不仅方便了旅客,也让铁路售票员的工作轻松了很多。但另一个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旅客对于铁路的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的硬件在发展,软服务也必须得跟上!”康顺兴表示,这几十年间,不仅是铁路的线网、列车等硬件在不断突破、创新,铁路人的工作服务理念也已发生改变——从最初的营销理念蜕变成如今的旅客服务至上。

铁路在发展

春运出行温馨便捷

“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木板儿底下的小孔洞里全是手,每天超高负荷量的工作,哪儿还顾得上什么服务质量。别卖错票、别自己掏腰包补票款就是万幸。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按照铁路系统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旅客时刻放在心上,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康顺兴表示。

今年春运,北京南站进一步增加自动售票和取票设备,售票窗口外再也看不到长长的队伍。“放在过去,哪里敢想象呢,不用人工就能实现售取票。同时,从过去摇摇晃晃数日才能抵达目的地的绿皮火车时代,到现在“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高铁时代的到来真正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个温馨便捷的春运。”

只能说,人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发达。

雷锋的故事《一张火车票》原文

《一张火车票》

有一次,雷锋外出执行任务,在沈阳火车站换车,在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中年妇女,妇女的背后还背着一个小孩呢。

这个妇女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雷锋上前询问怎么回事,这女的才哭哭啼啼说了事情经过,原来她娘家在山东,可她不小心将火车票丢了,身上又没钱,已经在车站饿了一天。

雷锋一听,赶紧去买了一张去山东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还顺带着十元钱。

大嫂激动的说::“大兄弟,你真是好人啊,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扩展资料: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雷锋

雷锋帮老大娘买票的故事

1960年6月的一天,雷锋因公外出,在沈阳车站,看见了一个老太太,在汽车旁焦急地徘徊着像是有什么困难。雷锋上前询问,一看证明,原来这位老太太是从山东来部队找她儿子,路费用光了。雷锋了解清楚情况后,立即请她老人家吃了饭,并给她买好到她儿子驻地的车票。后来,这位老太太的儿子给雷锋所在部队首长写来了一封感谢信。

电影《车票》故事内容是什么

电影讲述的是准母亲吴静孕有一个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此症国内并无治疗成活的先例,消息立即引起传媒关注。曾雨桐 (左小青饰) 被派往采访吴静及其丈夫,日夜守候期间,目睹两人为应否将胎儿诞下作出决定的矛盾及坚持时,激起自己对过去的感叹。原来她在出生一个月时,被母亲遗弃于修道院门外,一直被修女曾嬷嬷 (叶童饰) 扶育成人。

就在采访期间,雨桐接到好友志轩 (吴奇隆饰) 的电话,曾嬷嬷重病住院,时间无多。嬷嬷临终前将一个包裹及两张车票给予雨桐,希望她能对母亲的仇恨抛开,与她重聚。望着车票及嬷嬷的遗愿,令痛恨母亲的雨桐在爱恨间难以决断。

正在犹豫是否要踏上寻母之路时,雨桐遇上一位带着自闭症儿子丁丁上班的计程车司机(范伟饰)。言谈间得知他对养育儿子的坚持,使对亲情不信任的雨桐心里泛起涟漪,对母亲当日抛弃自己的决定亦起了莫大的好奇,决定与志轩踏上寻根之路,希望解开昔日母亲狠心抛下自己的真相。

这是一个近乎真实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源于台湾。影片在沿绵3000公里长途跋涉的拍摄中,以唯美、壮丽、奇特的山区景色,和明快清晰的镜头手法,塑造深情不沉闷,温暖不压抑,阳光不阴翳的母爱故事。

老人因40年前1毛钱车票捐款1000元,你怎么看待这种爱的传递?

爱心可以传递买车票的故事,40年前老人因上学没有一毛钱买车票买车票的故事,司机师傅给买车票的故事他掏了车票钱,虽然是一毛钱,但是老人记了40年,如今他给车站捐款1000元钱。这就是中国的大爱精神,买车票的故事我帮助你,我不求任何回报,只求你有能力时去帮助别人,中国精神就是把爱传递给四方。

事发地江苏如东客运站,一位老人因40年前一毛钱车票,所以给车站爱心捐款1000元,坚决不留名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我们的优良传统美德,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遇见有困难的人时,要主动帮忙,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大爱精神。40年前,在江苏如东客运站,一个小孩因为上学没有一毛钱买车票,司机师傅主动替他买了车票,40年前的一毛钱,让这个老人记了40年。如今老人有这个能力了,他给客运站的爱心捐款箱捐款1000元,当工作人员问他名字时,他坚决不留名,他说当年司机师傅也没有给他留下名字。

懂得感恩的人,这一辈子都是善良,有爱心的,40年前的一毛钱让老人牵挂了40年

这就是我们中国社会的正能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这位老人学习,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这一辈子都是优秀的人。当初帮助他时,那名司机师傅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想着让这个学生来还自己钱。司机师傅有一颗朴素而真诚的心,如今这位老人因为40年前的一毛钱车票,也是牵挂了40年,又来在了当年自己乘车的地方,在江苏如东客运站,捐款1000元钱。他就是想把当年的那份恩情继续传承下去,把一毛钱的爱心变成1000元钱的爱心,希望能够帮助越来越多有困难的人。

大爱于心,作为老人的善举,感动了所有网友,大家纷纷表示要向这个老人学习,爱的传递温暖了你我他。40年前一毛钱的车票故事,是否感动了你买车票的故事?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帮助过我们的人,那么用我们的爱去支撑起这个社会的脊梁,把爱传递下去,就是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雷锋给老婆婆买票的故事

一天,雷锋坐上了从抚顺开往沈阳的火车。买车票的故事他看到坐车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忙不过来,就主动帮着扫地、擦玻璃、倒开水、帮助下车的旅客拿东西,忙个不停。有人劝他,说:“看把你累的,都满头大汗了,快歇歇吧买车票的故事!”可他说:“我不累。”在沈阳换车的时候,一出站口,雷锋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是把车票丢了。只见那个中年妇女浑身上下翻了个遍,车票还是没有找到。雷锋不由得上前问道:“大嫂,你到哪儿去啊买车票的故事?怎么把车票弄丢了?”那位妇女着急地说:“俺从山东来,到吉林去看孩子他爸,不知什么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这可怎么办啊?”雷锋听了,说:“大嫂!你跟我来吧!”雷锋领着那位妇女来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张到吉林的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说:“快上车吧,车就要开了。”那位大嫂手里拿着车票,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的?”雷锋笑了笑,心想,大嫂还想还我钱呢,就不在意地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

关于买车票的故事和买火车票的故事执行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gouche/1810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